徐州有华为,转型“真办肆”

深几度
关注

03新基建下,数字化解法交答卷

在新基建的浪潮下,徐州的发展其实有着多维度解法。

第一维度是城市的解法。产业发展毕竟还是要落点到城市发展之上,城市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帮助人获得更好的生活。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提到过一个“中心-边缘”的社会经济结构。在他看来,中心过强而边缘过弱,这其实是一种“不稳定结构”,一方面会造成经济失衡,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诸多社会心理问题。他倡导强化地方经济,形成一个个“次中心”。

事实上,徐州也可以看作是这样的“次中心”。五省通衢,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徐州逐渐转型、强化,才能起到平衡地区经济,稳定社会的作用。

其实“次中心”这种理念很容易联想到江苏被称作是“散装经济”的说法——所谓“散装经济”恰恰指的正是江苏省内各个市区县会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强化地方经济发展,强化“县域经济”,表面上看江苏省内各个城市发展各异,实际上却发展均衡,各有特色,统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新基建不仅在于“新”,更在于“基”。

想要进一步发挥徐州自身的特色与传统产业实力,打造“次中心”效应,就必须通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包括交通物流等产业在内的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推动智能交通等产业发展。

在新基建的浪潮之下,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深耕各地的懂行能力,将有效加速产业智能升级。

第二维度是产业的解法。徐州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其产业转型与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向德国城市看齐。

事实上,徐州已经与三座德国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1994年牵手德国波鸿市,2004年合作德国埃尔富特市,2009年则是握手德国奥尔登堡市。

其中,波鸿市位于德国鲁尔区,也就是著名的煤炭资源城市。在1973年关闭最后一座煤矿之后,波鸿市渐渐向健康产业和信息安全产业过渡,以高技术创新产业为主。奥尔登堡市的发展与其类似,作为工业城市也经历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由电子科技、化工机械能源产业向金融、商贸和服务业转型。

而埃尔富特市则提供了产业智能升级的经验借鉴。作为一座长于汽车制造业的德国中部城市,在高新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埃尔富特市逐步从传统汽车制造产业向新能源、新制造方向迈进。

可以说,这三座城市与徐州有着相似的发展背景与路径。一方面它们的产业结构和徐州极为相近,另一方面它们的转型路径也可以为徐州提供产业结构调整、智能升级的经验与借鉴意义。过去徐州和这三座德国城市之间有过大量就数字化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而展开的交流与对话。

其实,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产业升级都需要新技术做支撑。而新基建旨在通过信息和能源等技术的变革,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也同时带动了ICT整体产业的爆发。

目前,徐州已在政策、产业、区域环境等多个层面夯实基础,未来伴随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及产业转型和升级,华为及生态合作伙伴将通过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内的新兴数字技术的构建,加强产业融合,为区域内传统产业、传统基础设施转型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维度是行业的解法。无论是产业还是城市,数字化转型最终需要核心的参与者——企业来完成。

而作为“懂行”的合作伙伴,华为为徐州的发展提出的“解法”,则是深入到像地铁、制造等行业的核心业务场景中,躬身入局、了解行业需求,通过场景化的解决方案,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而华为及生态合作伙伴就正在徐州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技术赋能的弥合作用。在徐州,华为就依托于数字技术支持和生态伙伴联动,建立了华为徐州分销销售与服务中心。

为徐州区域内的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场景化解决方案,将数字技术引入到具体的场景与问题当中,聚焦核心业务、识别关键场景难题。华为帮助各行各业加速自身数字化转型,进而推进整体产业智能升级,创造新的发展动能。

如此,方能以各行业的数字转型,打通产业升级的路径,将数字技术切入产业,实现整体降本增效,进而以产业带的外向发展带动整个淮海经济区的协同发展;而作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徐州,其更能借助发展合力、分享区域协同的红利,加速行业转型和城市发展。

对于徐州来说,要想实现数字经济的突破式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其根本还是应回归到微观层面,华为携手懂行伙伴,以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借助淮海经济区的优势,将数字化转型能力融入到各个行业与企业的核心业务中。

这才是新基建时代为徐州带来的真正机遇与解法。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