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盒饭霉变”,常温链盒饭将停止使用,究其原因,孰对孰非?

亿欧网 中字

9月8日晚间,从北京开往武汉的G505次列车上,武汉市民祝先生和夏先生二人购买了两盒盒饭,打开一看,严重发霉变质。祝先生立即向工作人员投诉,随后,列车长到场处理,向祝先生赔礼道歉,餐车服务员也退还了80元餐费,并重新送上新的套餐但却遭到祝先生拒绝。然而与祝先生同行的夏先生因为没注意,已将盒饭吃了一大半,出现上吐下泻的状况。

据了解,该霉变盒饭是由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广州动车餐饮有限公司采购并销售给旅客。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是农业部等九部委的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是科技部“星火科技先进集体”,开发了常温盒饭、冷链盒饭、速冻肉制品、速冻面制品、熟食、餐饮半成品等系列产品。

该公司相关销售负责人表示,铁路暑运是每年的三个供货高峰之一。其间,该厂每天生产约2万份盒饭。除了向铁路部门供应餐食,该公司还向航空部门供应餐食。此前,该公司通过正规招标程序,获得了中国铁路广州局等多个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订单,为列车供应餐食已超过十年时间,是中国最早提供此类产品的企业之一。

此事发生当晚,这趟广州动车组餐饮公司给祝先生发手机短信表示道歉并将亲自登门拜访。同时,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官方微博对“发霉盒饭”做出回应并称将下降当日所有同批次产品,暂停采购上海新成食品的动车盒饭。

餐饮公司、铁路广州局集团虽然表态并做出了行动,但是此事并未就此销声匿迹。17日,督查组与铁路总公司进行了部门座谈。国务院第五督查组副组长吴圣光指出,高铁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出行工具,高铁盒饭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此次国务院大督查就是瞄准了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梗阻和瓶颈问题,督促有关部门举一反三、立行立改,加快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铁路部门表示,将完善相关机制,全力加强旅客列车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旅客权益。

不仅当日发生“饭盒霉变”事件,以往也有类似事件的发生。

今年4月1日,福州市民谢先生从南京乘高铁返回福建的途中,购买的45元的“香酥闷肉”套餐严重发霉;2016年6月4日,网友李先生在微博上爆料称其乘坐D2704次动车从嘉峪关到兰州西时,花40元购买的高铁盒饭发霉不能吃;再往前推,2013年11月3日,广州开往武汉的G1014次高铁上,11号车厢内有11位乘客购买了35元一份的红烧牛肉盒饭,一位姓胡的乘客发现盒饭有两处明显的霉斑。

此前类似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在此环节中,各个部门是否真的做到了食品安全运输、监督和管理?冷链食品、常温食品等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纰漏?

我国作为农产品生产、消费大国,农产品与现代的市场流通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在运输过程中,冷链物流就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除了农产品,医药、快消品、餐饮等也是冷链物流中主要的运输品。

在饭盒从最初的生产、存储,再到中途的运输,最后的到站配送,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餐食外包装破损漏气的可能性。所以并不能确定发霉盒饭问题具体出在哪个环节。

据介绍,目前动车组供餐以冷链为主,以预包装常温链为应急准备。冷链盒饭由铁路或地方动车供餐基地企业加工,保质期为72小时,贮运温度在0至10摄氏度之间,超过保质期的未销售盒饭,统一收回处理;而常温链盒饭是工业化集中加工生产,实行高温、高压、充氮、密闭操作,不添加任何防腐剂。

督查组成员、市场监管总局食监一司副处长崔伟表示,常温链盒饭采取了罐头生产工艺,正常状态是安全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点在于防止包装容器破损而导致霉变。冷链盒饭也应强化过程控制,盯紧食材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入库、物流配送、全程温控等关键环节。

据铁路总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由于常温链盒饭储运时间长,易发生包装容器破损造成霉变等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自今年9月29日起,全国铁路将停止使用常温链盒饭。下一步,将完善相关机制,强化全链条管控,确保铁路餐饮和食品安全;同时,丰富冷链盒餐供应,不断提升餐饮质量。

对此,铁路总公司表示,高度重视铁路食品安全问题,已迅速采取食品控制措施,全部封存下架涉事产品;同时,已委派调查组开展调查,并已部署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除了此次盒饭发霉之外,其价格昂贵也遭到旅客诟病。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十分广泛并涉及国外,高铁时效迅速提升。在高速发展阶段,也应提升高铁上的餐饮服务和质量,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在冷链盒饭的生产到最后末端的售卖一系列环节中,坚决守好安全底线。

我国冷链市场发展前景广大,据预测,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近3000亿元。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近4700亿元。此次事件导致常温链盒饭将停止使用,是否影响冷链市场格局,有待市场进一步观望。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