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这是属于互联网医疗下半场的技术驱动力。尽管张群华看来,AI大数据在辅助诊疗方面不断在迭代突破,但并不会取代医生的作用。而医生可以运用这些技术成倍提升诊疗效率,为更多患者服务。
中国每年72亿次的门诊量数据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应用基础。尽管存在数据共享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但相比欧美国家,中国在推动医疗数据开放和共享方面的动力要强劲很多。
继2017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后,“人工智能”再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
另一方面,这些新技术带来的效率改变、学研创新以及应用发展,都是从医疗服务机构所迫切需要的。也因此,我们看到2017年以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高度。
▼ 每年72亿次的门诊量数据为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应用基础 ▼
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多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计算机、软件两个学科均被评为“A+”,中心主任由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吴健担任,中心集聚了浙大在医、工、信领域的综合能力,目前已在二十多个医学专科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
目前,浙大睿医在眼底疾病辅助检测系统通过一张眼底图可检测12种常见眼底疾病及病变位置,准确率达93%,二分类敏感度98%、特异性98.5%;肺小结节辅助诊断系统帮助医生快速定位病灶,平均召回率达到92%;阴道镜宫颈癌辅助诊断系统平均敏感度80%,达到三甲医院临床医生读片水平;胃癌病理辅助诊断系统识别准确率86.9%;儿童骨龄检测一岁以内准确率达93%。
周小芬表示,作为全国医学人工智能联盟的技术支持单位,浙大睿医将发挥“医学AI引擎”作用,向青大附院各专科全面开放计算、数据、模型、算法等AI服务工具以及应用能力,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研究出更多的医生 “助手”,共同推动中国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
未来不远,未来已来。如果说中国医疗创新在很多领域与欧美日等差距明显,但在医疗互联网上则是跑在了前端,相信成为全球标杆已是可及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