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氢能源”,现代汽车到底图什么?

汽车公社
关注

导语

Introduction

当氢能源发展出现“真空”时,说现代是孤注一掷,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当下的举动似乎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作者丨曹佳东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朱锦斌

在能源路线的选择上,汽车产业的未来已然定格。“电动化”一词的背后,没有了质疑,有且仅有的想法是,在速度和广度上,谁能对特斯拉形成威胁,谁又能在中国市场夺路而出。

2021年,现代高调地借全新E-GMP纯电平台入局全球新能源市场,又在将自己和SK Innovation、LG能源等韩系电池供应商深深绑定。在这般契合时代的大背景下,现代活成了一个全球第四大车企该有的模样。

然而,当现代在如何对待中国新能源车市的问题上,迟迟给不出一个妥帖的方案,外界自此产生的疑虑也好,或是碍于现代自己对车市未来的预判,一切都变得魔幻了起来。

尤其在现代于中国首次发布“艾尼氪”纯电品牌过后,关于相应车型的国产信息,就进入到了一个“挤牙膏”的阶段,直至今日都未有明确规划。

取而代之的却是,从集团海外首个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销售基地(HTWO广州)在广州正式动工,到推动氢能源SUV车型NEXO入华,现代在氢能源产业做着长足的准备。

如此另辟赛道的做法下,相信无论于谁,都会好奇,“看着中国异常坚定地投身电动化产业,现代究竟在想什么?”清洁能源固然是汽车行业始终追求的。随着电动化愈加牢固地盘踞在产业顶端,有些夙愿能否达成,却不得不让所有人持保留意见。

属于现代的执着

早在去年,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就曾接连炮轰氢能源产业并表示,“氢能源汽车已被证明不是实现气候中和的解决方案。电气化已经站稳了脚步。虚假的辩论是无意义的。请相信科学!”

而本就热衷“打嘴炮”的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更称之为“智商税”,用在汽车上就是个愚蠢的选择。

你可以说,在电动化大潮下,和迪斯处在同一位置的车企大佬diss氢能源,不过是在为自家企业的发展做着铺垫。无论氢能源产业的未来是何种模样,与行业大方向背道而驰的发展逻辑,就是他们群起而攻击的底气。

但纵观全球汽车市场,一直在氢能源技术上比肩丰田的现代显然是不乐意的。对于现代来说,电动化趋势的不可逆,并不意味着,氢能源就没有发展的空间。

2018年,现代汽车在关于氢能源及氢燃料电池车的中长期发展蓝图“FCEV愿景2030”中,就计划到2030年,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累计投资7.6万亿韩元,约438亿元人民币。

到了去年的“Hydrogen Wave氢之日”全球发布会上,现代又发布了“氢能愿景2040”,将电氢双线战略作为往后达成双碳节点的发展核心。

如此暗潮涌动,是否能为现代孵化出一个具有谈资的未来,确实还不好说,但现代的一举一动中,几乎未带有一丝怯意。

甚至在韩国为支持氢能源发展,颁布全球首部《氢安全法》与《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法》为之趟路的背景下,现代在氢能源产业上的投入,似乎都有了些走向成功的影子。

再者,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此前发布的2021年在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FCEV)市场占有率报表显示,2021年,全球各国注册的FCEV总销量超1.7万辆,同比增长83.0%。仅现代一家就独占53.5%的市场份额(9300辆),位列第一名,并且连续三年稳居首位。

当然,一切美好的夙愿虽说都是基于这番投入所产生的。我们也不能因此忽略一个现实就是,现代之所以站上世界第四的席位,相比毫无顾忌的资本投入,因势而动才是它一直得以顺利成长的主要因素。

也就是说,随着本田停产clarity退出这一战局,丰田开始转身拥抱电动化,独自实施双线并行的能源迭代路径也好,选择性看待中国新能源市场也罢,现代在主张氢能社会的同时,很有可能失去现阶段的发展红利。而由此所致的连锁反应,又该如何维持住现代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在全球体量极速攀升之时,现代汽车在能源路线的坚持上,可以不与他人同步。可以有意识地权衡自己在全球市场的发展重心,只是当电动化在整个乘用车市场的未来占据核心,现代的氢能源战略像极了一个可以看穿的“盲盒”。

藏着一定的惊喜,想必也抵不住过大的投入所带来的忐忑吧。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