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30年没搞定的黑科技,中国人干成了,国家还要发“红包”

创业邦
关注

03

投资人更加理性or更加狼性 ?

在确定了氢能领域可能无法在短期内涌现类似于宁德时代那样的万亿市值巨头之后,投资人的热情也有所冷却。

中金资本投资经理朱曾辉认为,氢能规划不太可能推动投融资领域出现爆发式增长,“反倒是会降温,(投融资市场会变得)更理性”。

睿兽分析提供的投融资事件分布图也显示,2022年1-3月与氢能有关的投融资有4起,2021年同期是5起。

在这些融资项目中,绝大多数集中在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研发领域(电堆等),占比达到了77.2%,还有一些储氢设施、加氢设备和运营,以及氢能汽车和氢能飞机等。

招银国际证券部分析人士白毅阳指出,氢能是一个比较广的概念,不单单是在汽车领域,应用领域包括化工、储能等。过去几年因为政策支持,氢能产业链的成本逐步降低,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等核心零部件降幅达到了25%以上,由此促进了产业化进程。

这次规划的最大亮点在于提及了基础设施,以及新应用的拓展,比如储能、发电、工业等多种示范应用,拓宽了未来商业化的场景。

“规划某种程度上会带动一轮投融资出现,但前期很可能是以央企国企项目的形式完成基建以及示范应用,短期内纯市场化的应用场景不会太多”。他如是认为。

睿兽分析关于氢能的投资融信息也体现出了这个赛道的投资特点——与风险资本表现出来的谨慎相比,产业资本正在高歌猛进。

行业巨头爱德曼今年2月中旬完成的B+轮4亿元人民币融资中,台州城投集团成为出资方之一。

另外,上海电力投资了舜华新能源(加氢设备研发服务商)的C轮,东岳未来(研发质子交换膜等核心材料)的天使轮投资方中出现了江苏投资的名字。

捷氢科技孵化自上汽集团,广汽资本、安亭实业也都参加了去年底完成的A+轮融资。

这与各个地方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比如上海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第一个产业政策《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燃料电池汽车事关上海汽车产业转型。

今年3月21日,上海又原则同意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氢能已成为上海战略产业。

白毅阳认为,从政府角度看,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前期需要进行培育,氢能源汽车则是作为整体氢能战略的其中一环而受益。

这也符合李兴祥的说法,即氢能行业示范阶段,初创企业客户只有两个,“一是地方政府,二是投资人”——产业资本显然具备上述两种属性。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作者:创业邦                                                    

       原文标题 : 日韩30年没搞定的黑科技,中国人干成了,国家还要发“红包”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