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一台代号ATB-1的汽车正以21公里/小时的速度在校园内画圈——这是中国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的处女秀。
没有方向盘后的司机,没有副驾上的安全员,只有车顶天线疯狂旋转,像极了科幻电影里偷渡到现实的赛博幽灵。
33年后,武汉的杨泗港长江大桥上,百度“萝卜快跑”的无人车以80公里时速平稳过江,车窗倒映着两江四岸的霓虹,后座乘客正淡定地刷着短视频。
从时速21公里到80公里,从实验室的1公里测试场到跨越1.6公里长江的壮举,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用三十年走完了西方百年的技术长征。
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和大伙儿聊聊这个事!
(参考阅读请点击:
《1925 年第一辆无人汽车出现在曼哈顿街头!自动驾驶百年史:谁是最有权力的公司?》)
图片来源:国防科大官网
一、实验室幽灵:中国无人驾驶的拓荒年代(1980s-1990s)
1、国防科大等“三剑客”与ATB-1的破茧
1980年,国家一声令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国防科技大学的三支团队扎进研究中。
他们的任务听起来像天方夜谭:造一辆没有司机的车。
硬件寒酸:没有激光雷达,就用4个工业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拼出“眼睛”;没有英伟达芯片,就用8086处理器跑算法,算力比现在智能手表还低。算法暴力:为了识别车道线,团队把北京二环的马路牙子尺寸量了个遍,手搓出中国第一套车道线识别模型。1992年,ATB-1终于诞生。这辆改自红旗轿车的“铁憨憨”在国防科大校园测试时,曾因把旗杆误认为路灯柱急刹,把后排观摩的将军吓出一身冷汗。但正是这台车,让中国无人驾驶技术站在了全球第四的位置——仅次于美、德、日。
2、红旗HQ3:中国无人车的“成人礼”
2011年7月14日,长沙至武汉高速,一台红旗HQ3无人驾驶汽车正在上演“生死时速”。
魔鬼路段:京港澳高速湖南段,货车流量全国前三,变道如刀尖起舞。死亡测试:团队故意在前方安排急刹的大货车,要求HQ3在0.8秒内完成识别-决策-制动全流程。最终测试显示,HQ3的AEB系统比人类反应快1.2秒。这次286公里的测试,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完成长距离高速无人驾驶的国家。
二、技术核爆:L4级量产的生死突围(2010s-2020s)
1、百度Apollo:从五环测试到跨江之王
2015年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就曾首次在北京五环进行测试,实现了多次跟车减速、变道、超车、上下匝道、调头等复杂驾驶动作。
2016年,百度与乌镇合作,在景区道路实现L4级无人驾驶。
但真正的王炸是2024年2月的“万里长江第一跨”——萝卜快跑全无人车在没有安全员的情况下,载着记者往返汉阳与洪山。
百度无人车搭载的第六代智驾系统,算力达2000Tops,相当于同时运行2万台PS5。
激光雷达每秒发射256万点云,连江面反光都能精准识别。
2、特斯拉Cybercab:鲶鱼入华的降维打击
2024年10月,马斯克在特斯拉Robotaxi发布会上放狠话:“中国无人车还在玩L4,我们已经直奔L5!”
这款名为Cybercab的概念车,计划2026年量产:
成本恐怖:取消方向盘和踏板,采用无线感应充电,运营成本每英里20美分,不到人类司机的1/5。视觉爆棚:全车仅靠8个摄像头+AI5芯片实现自动驾驶,雨雾天气识别率却比激光雷达方案高15%。但特斯拉很快在中国栽了跟头——2025年1月,上海临港的测试车上,Cybercab把环卫工人的橙色反光条误认为锥桶,突然急刹导致追尾。
三、商业化绞杀:万亿赛道的生死时速
1、场景屠榜:从矿区到CBD的无差别打击
矿区变革2019年,北方股份推出全球首台5G+无人驾驶矿车NTE360A。在内蒙古某煤矿,3台易控智驾无人矿车24小时作业,效率比人工车队高40%,油耗降18%。矿主老张算过账:“一年省下的工资能买两台宝马X5!”港口霸权2021年,西井科技Q-Truck无人集卡拿下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四期的订单。这些“钢铁蜈蚣”能精准对接40吨重的集装箱,定位误差不超过2厘米,把人工司机逼得集体转行开挖掘机。末端配送2025年4月,中通与新石器联姻的3000台无人车,正在100个城市重构快递江湖。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某菜鸟驿站老板娘发现:“现在每天要少处理300个投诉——以前快递员送错件要扯皮,现在无人车直接甩锅给系统!”
2、路权绞杀:每城都是新战场
当新石器在成都拿到路权时,发现竞品在隔壁重庆被卡了脖子——当地要求无人车必须配备安全员,相当于把成本拉回人工配送水平。
这场“路权战争”背后,是万亿市场的蛋糕分配:
北京模式:经济开发区划定500平方公里测试区,企业每投放100台车奖励500万。深圳速度:2024年一次性发放1000张无人车测试牌照,但要求企业缴纳每车100万的事故保证金。武汉野心:凭借“车路云一体化”国家示范区身份,要求所有无人车数据必须接入政府平台。某企业吐槽:“这相当于让我们裸/奔!”长沙脚步:由于国防科大在这里,长沙的无人驾驶起步早,百度无人驾驶最早在这里搞测试。后来,武汉、重庆奋起直追,长沙无人驾驶明显落后了!
四、暗战与突围:效率狂飙下的人性考题
1、安全焦虑:当黑客开始盯上快递车
2024年“双十一”,某安全团队直播演示如何劫持无人车:通过干扰GPS信号,让一台满载茅台的无人车偏离路线,驶向郊区仓库。
更可怕的是数据泄露——某品牌无人车曾被曝出,用户开柜取件时的3D人脸数据被上传至境外服务器。
2、伦理困境:老人集体抵制“冷血机器”
在上海某老旧小区,70位老人联名上书:“我们不要没有温度的机器!”起因是无人车只把包裹扔进智能柜,不再送货上门。
物业无奈妥协:65岁以上老人可预约“人工配送附加服务”,每次加收2元。结果你猜怎么着?
老人们转头就教会了孙子用手机下单,配送费省下来买奶茶不香吗?
3、就业绞杀:3000万司机的“诺亚方舟”在哪?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中国有1728万货车司机、450万快递员、300万网约车司机。
当无人车开始抢饭碗,转型迫在眉睫:
最尴尬案例:河北某卡车司机老李,花40万贷款买了辆重卡,结果刚跑半年,所在物流公司就上了20台无人重卡。老李现在白天开滴滴,晚上当代驾,自嘲“白天是骆驼祥子,晚上是午夜幽灵”。最牛转型:深圳原出租车司机王姐,考取了“无人车安全员”资格证,现在坐在副驾监控系统,月薪1.5万,还有五险一金。她感慨:“以前开车是玩命,现在上班是摸鱼。”
五、未来已来:当机器开始丈量人性温度
站在武汉经开区的无人车调度中心,大屏上跳动着令人窒息的数据:1000台无人车正在执行120万单配送。
但数字背后,是更深刻的变革:
基因重组:中通美股因合作消息暴涨7.2%,新石器估值突破50亿美元,资本正在用脚投票。城市裂变:当无人车开始24小时运营,便利店、早餐摊、代收点都在重新思考生存逻辑。某社区小卖部老板已转型为“无人车充电桩管理员”,月入过万。终极命题:当机器开始敲门,我们该用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个效率与人性共舞的新世界?
六、结语:无人车来了
2025年的某个深夜,北京中关村的程序员小李收到一条推送:“您的外卖已由无人车送达,请至楼下智能柜领取。”
他穿着拖鞋下楼,发现取件码竟是自己的生日。
这一刻,机器的算法与人类的浪漫达成了微妙和解。
或许,真正的变革从来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让我们学会在算法时代,重新定义“温度”的价值。
当400台无人车在长江上划出银色轨迹,它们碾碎的不仅是柏油路面,更是人类对“驾驶”的执念。
而长江水依旧东流,载着无人车的倒影,驶向一个既冰冷又滚烫的未来。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回望30多年前那辆踉踉跄跄的红旗CA770,再看今天穿梭街头的无人车队,这不仅是技术的跃迁,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定义驾驶”的哲学问题。
或许未来的某天,当无人车彻底普及时,最怀念“握方向盘”感觉的,反而是那些曾为它奋斗一生的工程师们。
原文标题 : 中国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从实验室到万里长江的狂飙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