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滴滴发布了离扭亏最近的一份财报:
今年二季度,滴滴实现总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52.6%;归属于滴滴普通股东的净亏损为2.67亿元,同比大幅收窄,经调整EBITA亏损1000万元。
今年以来,滴滴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净亏损收窄。
但近2000万司机难以与之共情。司机数量井喷,抽成不降反升,出车时间变长了,赚得却比以前少了。
《湾流经济评论》认为:
网约车领域很难有用户忠诚度,乘客习惯拍拍屁股走人。
价格战是提升忠诚度屡试不爽的方法。
但平台烧钱多年之后要盈利,所以把矛头对准平台、司机、乘客三方中司机。
于是,平台在扭亏,司机在吃亏。
经济形势严峻,更是放大和凸显了这种矛盾。
能够大幅节约成本,实现平台盈利的自动驾驶造车业务,离成熟还遥遥无期。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此次扭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卖掉了持续烧钱的造车业务,现金流止损了,却又失去了科技上的想象空间。
01 滴滴“虚假繁荣”?
今年二季度,滴滴实现营收488亿元,同比增长52.6%;经调整EBITA亏损1000万元,主要包括:
一、中国出行业务(包括网约车、出租车、代驾、顺风车等),营收445亿元,占总营收的91.2%,同比增长57%。经调整EBITA盈利14.4亿元。
二、国际业务营收19亿元,同比增长35.3%。经调整EBITA亏损2.4亿元。
三、其他业务营收25亿元,同比增长8.6%。经调整EBITA亏损12.1亿元。
很明显,如果没有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上的亏损,滴滴就已经赚钱了。下面是滴滴这些年亏过的钱:
2021年,社区团购服务橙心优选失败。当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橙心优选带来了208亿元的亏损;
2022年,主要是那笔高额罚款,还有出海的亏损。当年一季度,海外业务带来近60亿元的亏损;
2021-2022年,代号“达芬奇”的滴滴独立造车项目,合计亏损34亿元……
公司发展不能不尝试,尝试就有试错成本。因此,滴滴需要不断靠国内出行业务为其他业务板块输血。
国内出行业务的营收,主要靠平台交易额(GTV)的拉升。二季度,滴滴中国出行GTV为676亿元,同比增长60.5%
这背后,又是疫后出行需求暴增、滴滴恢复新用户注册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今年4-7月份,全国网约车订单量为7.06亿、7.35亿、7.63亿,8.21亿,呈逐月增长的态势。
8月,全国网约车订单量达到了8.24亿——这是自2020年10月交通部首次公布该数据后,全国订单量最高的月份。
作为曾经占据市场份额90%左右的巨头,滴滴自然站在了风口。
二季度,滴滴中国出行的单量为26.74亿单,同比增长47.7%;二季度日均单量达2940万单,6月日均单量已突破3000万单。6月22日端午假期首日,下载滴滴App注册用户超40万。
不过,繁荣背后,也透露出一丝隐忧,主要体现在利润上。今年二季度,核心的国内出行业务,营收445亿元,经调整EBITA盈利14.4亿元,利润率(EBITA率,即EBITA/营业收入)为3.2%。
这样的利润率算低了。作为对比,阿里巴巴的淘天集团4-6月经调整EBITA利润率为43%;AMD一季度EBITA 利润率为 12.7%。
而这3.2%的利润率,还是滴滴自成立以来一轮接一轮的降本增效打出来的,非常不容易。
更要命的是,在这么低的基础上,利润率还是降了。这个数字,在2021年一季度是9.2%。
而且,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单均盈利能力也在下降。
二季度经调整EBITA盈利14.4亿元,该时期滴滴核心平台的交易量为26.7亿单,所以单均盈利5毛4。
作为对比,去年二季度,经调整EBITA盈利12.6亿元,该时期滴滴核心平台的交易量为18.1亿单,相当于一单赚7毛。
02 增长多来自“烧钱”?
为什么搭上了出行需求暴涨的东风,滴滴国内出行业务的利润率还是下跌了?
最主要原因是成本的提升。
在司机端,二季度,滴滴国内出行业务经营成本(主要为司机分成和激励)为414.3亿元,同比上涨59.5%,环比上涨13.5%。也就是说,虽然单量、业务量上来了,但滴滴也要对应给司机支付佣金。
在乘客端,滴滴国内出行业务二季度市场营销费用达到259.8亿元,同比上涨6.8%,环比上涨23.6%。
让滴滴如此下血本,是因为整个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无数做餐饮的失败者、失业的中年人涌入网约车市场,造成整个市场供大于求。
据统计,全国网约车驾驶证数量从2020年10月的255万本,飙升到今年5月的558万本,涨幅118.8%——这还只是登记在案的合规司机。
因为驾驶证和车辆证“双证齐全”并不容易,所以真实接单的司机数量远不止这些。
单单滴滴,司机的涌入量就非常大。
据滴滴财报显示,2021年至今,滴滴全平台活跃司机从1300万人,飙升到1900万人,两年多时间凭空多出600万名司机,涨幅46.2%。同时,滴滴国内活跃用户的大盘涨幅才9%。
根据交通运输部官网公布的月订单量前十网约车平台数据传输情况,2023年8月滴滴和花小猪的车辆合规率和驾驶员合规率分别处于倒数后两位。
目前,已经有济南、珠海、东莞、深圳、惠州等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提示当前行业运力与需求趋于饱和,应当理性从业。
滴滴对涌入的新网约车司机“开闸放水”,还导致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8月10日,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宁夏银川18岁女生醉酒后疑被网约车司机性侵,媒体追踪报道发现,涉事网约车司机在滴滴旗下的花小猪平台接单,车辆未取得网约车运输证,属于非法营运。
因非法营运导致的安全事件一直是滴滴的重大风险。滴滴在上市招股书中就曾将此作为重大风险披露,“如果我们平台上的司机或车辆未能获得许可,我们的业务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滴滴为了夺回因下架失去的市场份额,不得不大量补贴。
数据显示,2021年,滴滴的市占率达到了90%,去年下滑到74%,今年又通过发放一系列补贴,在一季度又拉升到76%。
归根结底,做生意是要赚钱的。所以滴滴在具体的操作中,引发了司机的疯狂吐槽。
首先是提高抽成比例。根据滴滴财报的计算口径,可以把平台销售额在总交易额(GTV)中的占比看作滴滴整体的抽成比例。平台销售额≈GTV-司机收入-中间合作方收入。
二季度,滴滴国内出行业务GTV是676.18亿元,平台销售额为118.34亿元,因此抽成比例约为17.5%,环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注意,这是在交通运输部“阳光行动”推动网约车平台降低司机抽成的背景下完成的。
紧接着,滴滴在App恢复上架后,又甩出了三张“王炸”:
第一张是向司机兜售“彩票”,比如雨天膨胀卡、免佣卡、流水加速卡等。
以雨天膨胀卡为例,在生效的时段内下雨并且达到雨量标准,就可以获得最高50%的流水膨胀奖励。这个机制妙就妙在,“彩票”需要司机掏钱买,赌对了还好,能拿到奖励,赌错了,“彩票”钱就进了滴滴的口袋。
第二张牌是对乘客,滴滴很慷慨:推出特惠快车订单,比一般的实时单便宜,甚至比高德等聚合平台的价格还底。
这对乘客来说,当然喜闻乐见。但对司机来说却是哑巴吃黄连。
因为同样的路程,特惠单价格低了,到手的收入也少了,但抽成标准并没有降低,而且如果不接特惠单,司机接单量就会下降。
总之,对于特惠单,司机横竖都得接。
第三张牌更绝。每名滴滴司机都有一个口碑值,它由出行分、服务分、安全分和合规分4部分组成,每天按时出车、服务态度、是否多平台抢单,甚至是非常困难的“双证齐全”等等,都是考核指标。
这些分数,又与派单量正相关。
司机想要多赚钱,必须像祥子一样出车,风雨无阻。
有司机总结:
你给我发福利,是我出钱;
你给用户发福利,也是我出钱;
结果你还嫌我不努力,要淘汰我……
本来大量司机涌入就已经僧多粥少,结果滴滴还要到司机那里薅羊毛,抱怨就不可避免了。
03 持续造血能力如何?
那么问题来了,滴滴核心的国内出行业务利润率是不及以往的,为什么能不断减亏?
这要从创新业务上找原因。
上文说过,网约车用户忠诚度低,目前只有低价策略才能略微挽回用户的第二次选择。
因此,所有的网约车平台,只能不断烧钱出补贴,导致像滴滴这样的行业巨头,只能做到3%左右的微利。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平台增收呢?
当然是有的,而且矛头还是指向了司机。来自滴滴的数据,2020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就占到乘客应付总额的79.1%,刨去各种运营成本,剩下20%里,只有3.1%为网约车业务净利润。
换句话说,如果用技术手段把司机都撤下来,乘客给多少车费,滴滴就拿多少,简直赚翻了。
滴滴也确实是这么做的: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取消掉繁重的人力成本。
2016年,滴滴出行就成立了自动驾驶部门;
2019年,滴滴自动驾驶成立独立公司;
2020年6月,滴滴自动驾驶网约车在上海首次公开亮相;
2021年,滴滴亲自下场造车的达芬奇项目正式成立……
如今,乘客利用最新版的滴滴出行App,已经可以在上海、广州的部分地区坐上测试中自动驾驶的网约车。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动驾驶比补贴烧钱多了。据统计,截至2022年,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累计投入约350亿元,仅去年一年就投入了95亿元。
无奈之下,滴滴只能把达芬奇项目卖给小鹏。
前段时间,小鹏汽车与滴滴出行共同宣布,小鹏将以约 54 亿元人民币的总对价,收购滴滴的造车项目。双方将共同推出“MONA”新品牌。
这算是断臂求生,但确实也让滴滴的亏损进一步缩窄。
参考资料:
36氪:滴滴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3%,Q2总单量33亿单增长45.2%
远川研究所:司机的苦日子,也换不来滴滴的好日子
新能源汽车评论:没有网约车能笑着活过这个夏天
连线出行:从APP上架后的首份中报,看滴滴的韧性和速度
市值榜:滴滴亏损最多的,不是出行业务
洞见数据研究院:滴滴重回牌桌
新能源汽车评论:滴滴主动放弃造车牌,成下一个“华为”?
原文标题 : 滴滴离扭亏越来越近,司机离赚钱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