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险:自动驾驶普及的 “安全舵手”,车企和保险公司的“新战场”

无人车来也
关注

引言

最近,汽车圈可真是热闹非凡,大佬们的 “口水战” 不断,智驾领域的竞争愈发白热化。

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把智驾技术下放到 7 万元市场;

华为余承东却直接开怼,直言智能驾驶“凑合能用” 和 “好用并安全”完全是不同境界。

这场唇枪舌剑背后,是 2025 年智驾高地争夺的激烈态势,也让我们看到了智驾平权时代的曙光。

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和大伙儿聊聊这个事!

(参考阅读请点击:

《华为:今年有望实现L3级别的自动驾驶商用,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泊车无忧”权益》)

一、智驾险应运而生,填补保障空白

在智驾平权时代逐渐到来的当下,与智驾汽车事故相关的责任界定和保险理赔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毕竟,智能驾驶技术虽然在不断进步,但仍存在着硬件故障、软件 bug、数据安全等风险,传统车险难以完全覆盖这些风险。

这不,小鹏汽车即将推出一项智驾保险产品,该产品可是围绕着小鹏汽车长期积累的智能驾驶技术和用户数据展开的,由小鹏与保险机构联合打造。无独有偶,2024 年 11 月 20 日,赛力斯与平安产险合作推出智驾保障服务计划 —— 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覆盖智能泊车、智能驾驶等 8 个场景,提供智能驾驶责任风险保障方案。更早之前,华为鸿蒙智行针对问界全系新增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试行),覆盖智能泊车、车道巡航等8个场景,最高保障额度达500万元。

二、事故责任界定难,智驾险成关键

为什么智驾险会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呢?

这就得从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界定说起。

2023 年末,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的主要责任,放在试点的使用主体上。

并且要求使用主体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及其他交通事故责任商业保险。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也提到,自动驾驶汽车上道路行驶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交管部门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认定。车内有驾驶人的,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汽车流通及金融领域相关专家分析,智能驾驶技术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传统车险难以覆盖,智驾险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保障空白。尽管政策将责任归于用户,但车企对自身技术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方案宣称可实现1000公里以上0接管,AEB功能在100km/h下稳定刹停,代客泊车成功率高达99%。华为和小鹏推出智驾险,也表明它们对自身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足够的信心。就像小鹏汽车的智驾险产品,将覆盖城市 / 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OA)、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聚焦于解决用户在智驾使用中的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痛点。

三、智驾险的多重利好,推动行业发展

智驾险的推出,不仅仅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份保障,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利好举措。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智驾险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能够推出智驾险的车企,往往经过了大规模的产品交付,积累了大量实际运行数据,证明其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并且具备快速迭代和进化的能力。这无疑向用户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和用户忠诚度。

同时,智驾险还可以帮助车企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将智能驾驶可能带来的巨额赔偿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在发生智驾事故后,保险公司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责任,减少了车企的直接经济损失,稳定了企业经营。智驾险对智驾技术的普及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有了智驾险的保障,用户更愿意尝试和使用智能驾驶技术,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而且智驾险的理赔数据还能帮助车企识别技术弱点,持续优化自动驾驶系统,增强消费者对技术的信任。此外,智驾险将加强行业合作。它的推出需要车企、保险公司、技术供应商等多方合作,随着智驾险的普及,自动驾驶市场的成熟度提高,吸引更多投资者和参与者进入,促进整个自动驾驶生态系统的发展。

四、智驾险成趋势,加速自动驾驶渗透

专家认为,未来车企推出智驾险很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和L3 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发展,责任界定和风险防控变得更加复杂,智驾险能提供有效的保障,而且监管部门也在推动相关保险的发展。

可以预见,有了智驾险的保驾护航,车企可以更放心地大规模推广智驾技术,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市场渗透。在这场智驾平权的浪潮中,智驾险就像是一个 “安全舵手”,引领着自动驾驶行业朝着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智驾险作为智能驾驶时代的新产物,正逐渐成为车企和保险公司的新战场。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保障!

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智驾险:自动驾驶普及的 “安全舵手”,车企和保险公司的“新战场”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