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销售增长拐点已然到来,汽车金融能否继续高速发展?中国汽车消费正在发生怎样的结构性变化,又催生了哪些汽车金融新场景?在强监管背景下,汽车金融资产端和资金端企业,分别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近日,备受业界关注的《2018年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报告》在上海正式发布。报告由鑫融圈和车融局联合调研制作,以“变局与进化”为主题,从“汽车消费趋势、汽车金融场景、资产端、资金端、第三方机构、市场前景预测”等六个层面,对中国汽车金融行业进行了多维度、全方位的解读。
一、增长拐点下的汽车金融“场景重构”
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汽车销售增长的拐点,已经提前到来。全年汽车销量为2808万辆,相比2017年下降了2.8%,28年来首次“负增长”。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371万辆,大幅下降4.1%。唯一的亮色是,新能源汽车继续高速增长,全年销量高达125.6万量,同比增长61.7%。
与新车市场截然不同,二手车市场依然增长稳健。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国内二手车交易总量为1382.19万辆,同比增长11.46%,累计交易金额高达8603.57亿元。
车融局指出,中国汽车消费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随着用户消费理念、消费方式的变化,传统销售渠道亟需变革,新零售模式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汽车金融场景必然会不断催生、重构。
二、“小镇青年”成为汽车金融主力客群
车融局指出,新生代年轻汽车消费群体,已成为二手车市场消费的主力。他们对于所有权并不看重,更在意“占有和使用权”以及“服务体验”。并且,他们借贷消费的意愿更强,能够接受“年化利率更高而方案更为灵活”的汽车融资租赁产品,汽车金融服务需求潜力巨大。
而从渠道来看,低线城市和农村城市,已成为汽车金融的重点战场。2018年,在4S店覆盖率较低的四五线城市,“以租代购”模式风靡一时,其超低的购车门槛,更符合低线城市用户的消费能力。与此同时,农村消费能力也逐步增强,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汽车金融服务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不过,车融局也明确提示了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的潜在风险。由于低线市场和农村市场的线下渠道铺垫较少,想要实现汽车金融“下沉”,需要重新建立获客引流渠道,并且,当地征信体系相对更不完善,对风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资产端与资金端,在强监管下共舞
车融局指出,从市场格局来看,汽车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资产端依然比较分散。各类主体,银行系、厂商金融、融资租赁、互联网平台等,各有优势。
银行系和厂商金融,分别在资金成本和渠道上占有得天独到的优势。融资租赁公司相对来说背景比较多元化,在产品形式上更加灵活。互联网平台借助线上线下融合,加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则在提升客户体验和构建新型风控体系等方面屡有创新。
与资产端的百花齐放不同,资金端2018年“整体趋紧”。2017年底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已经让资金这一“行业血液”的获取难度日益提升。
在强监管之下,银行作为最大的放贷主体,合作标准日趋严格;网贷资金,对于汽车金融而言,不仅不稳定,而且成本相对较高;ABS虽然天然适合汽车这样一个“标准化、小而分散”的资产,但发行周期长,审核严格;倒是金融租赁公司,2018年越来越偏好汽车资产,正在成为主要的资金供给方之一。
车融局指出,“融资能力,已经成为资产端未来能否做出业绩的关键因素。”
当然,“资金收紧”也给保险公司的“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车融局调研,目前已有约10家保险公司推出了汽车金融履约险相关产品。其中,仅人保财险一家,2018年就有100亿元资金通过其履约险产品投放到汽车金融领域。
四、未来增长趋势不变,合规成为关键词
报告也对汽车金融行业的未来前景进行了预测。
车融局指出,尽管新车销量呈现下滑,但整个汽车交易市场依然存在巨大空间,同时,年轻群体的消费意愿仍保持高位,消费方式也更为多元化,所以,中国汽车交易量(包括二手车),未来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汽车金融渗透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金融科技,将成为汽车金融行业投资的热点。金融科技对于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水平的作用将进一步放大,成为市场增长的新动力。
在政策层面,监管力度不会突然降低,合规将成为关键词。随着银保监会职能统一,汽车金融行业准入门槛将进一步提高,业务监管将会进一步细化。
但车融局强调,行业规范发展将为合规企业带来良机。未来,会有更多的汽车金融公司借助融资、上市等形式,提升其在资金、品牌和市场份额等方面的优势,推动行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