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业绩说明会上首次公开确认,长安与东风的战略重组方案“基本已完成”,并强调此举旨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此前,在3月28日举行的东风汽车集团2024业绩沟通会上,东风集团股份管理层也提及此事。彼时管理层表示,公司和长安的整合目前正在进行中,控股股东正在谋划和兵装旗下汽车板块进行重组。
双方表态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近年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央企重组进入实质性阶段。
▍政策驱动传统车企打破 “同质化竞争” 困局
2月9日,兵装系长安汽车、长城军工,东风系东风集团股份、东风科技等几乎同一时间发布“关于间接控股股东可能发生变更的提示性公告”且内容高度相似,称其间接控股股东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由此,兵装集团、东风集团重组消息浮上水面。
国资委在3月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也明确提出,将对整车央企实施战略性重组,目标是通过整合研发、制造和市场资源,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集团。这一政策导向直接促成了长安与东风的重组计划。
数据显示,2024年,东风与长安合计销量达516万辆,高于销量冠军比亚迪(427万辆),但新能源渗透率不足20%,远低于民营车企的增速。并且,2024年三大整车央企(一汽、东风、长安)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增长35%,但全球市占率仅为8.7%,远低于丰田、大众等跨国集团。
同时,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超过60%,智能化成为竞争新焦点。然而长安与东风在转型中均显露出短板,两者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投入产出比远低于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长安与东风的整合,旨在通过资源集中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为此,国资委提出“单独考核机制”,将新能源技术、市场占有率等纳入央企考核体系,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央企长期存在的重复投入、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倒逼企业转型。
重组后,长安与东风年销量合计将超500万辆,或可跻身全球前五车企。关于长安汽车与东风集团的重组,行业内乐观的分析认为,重组双方可以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双向协同,以及供应链与成本重构。这种“技术拼图”式的整合有望缩短与头部企业的技术差距,将原本分散的研发投入转化为协同创新的竞争力。
▍从行业洗牌到全球竞争的蝴蝶效应
重组将加速中国汽车产业生态的深度调整。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中年销不足1万辆的超过50个,中小车企面临淘汰或整合压力。长安与东风的整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一汽、广汽等央企、地方国企或加速整合进程,新势力车企面临核心供应链资源向头部集中的挤压,外资品牌则需通过更加本土化的策略维持市场份额。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海外市场:整合后的新集团将长安的东南亚渠道与东风的欧洲布局相结合,构建“研发-制造-销售”一体化的出海矩阵,在区域市场与丰田、大众等开展竞争。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升级是重组的核心驱动力,双方或将在固态电池、车用大模型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东风的氢燃料技术可助力长安拓展新能源商用车市场,长安的混动技术可应用于东风商用车,形成“乘用车电动化、商用车多元化”的技术路线。供应链端,双方或将整合东盟、中东欧等地的17个海外KD工厂,打造全球化生产网络。
目前,相关企业一系列人事层面的调动也已开始。2月中旬,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官网发布领导层变更信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周治平履新兵装集团,担任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周治平曾长期在兵装集团任职,并在一汽、东风、长安均有过任职经验。在国有三大车企交叉任职的经历,也被视为为之后T3(一汽、东风、长安)合并埋下的伏笔。
并且此前网络上流传出一组东风、华为等合作推出的首款SUV伪装车照片,伪装车车身上标出“东风+?+华为”的标识。从该伪装车的背景来看,这款伪装车同时在东风、长安、华为基地现身,“东风+?+华为”中的“?”大概率就是长安汽车。
长安与东风的重组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到强”转型的关键落子。这场整合不仅是规模的叠加,更是技术、资源与战略的深度协同。此次整合试图破解“内卷化”困局,通过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然而,其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技术协同与成本优化,更在于能否打破体制惯性,构建适应全球竞争的组织文化。
若重组顺利推进,新集团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加速,实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的目标,向全球输出技术话语权。与此同时,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还表示,鼓励央企加大其他合作。正如朱华荣所言,“重组是为了更大的历史机遇”,而机遇背后,是对管理智慧与技术决心的终极考验。
编辑丨杨 果
排版丨杨 朔图片来源:摄图网、长安汽车、东风汽车
原文标题 : 长安汽车业绩会确认重组计划,与东风打造智能汽车新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