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电子签下半场,跑在“本土化”之上
就当下而言,若想实现下一阶段的高增长,一个必行之路恰是开辟一条中国式的本地化电子签模式。
首先在数据安全和信任体系这一领域,G端一直是公信力的保证。所以在中国电子签市场,不应该走“大B—小B—C”的美式渗透路径,而应该遵从的是“G—大B—小B—C”的路径。
实际上,已经有企业这样来做。比如e签宝最设早期就是从G端政企市场切入,致力于政务电子化,由此开始加速跑。其采用SM系列国密算法,打造了完善的信创电子签名解决方案,并通过了国家密码管理局的商用密码技术鉴定,其OFD电子签章系统可兼容市面上99%的信创环境。
可见,这并不是“何不食肉糜”,电子签厂商只有在筑牢品牌信任背书的情况下,才能更迅速地向大型客户进行渗透。
其次,在中国当下电子签的市场环境下,一个更加特殊的趋势是,客户对于电子签的需求越来越复杂,简单的签署工具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亿欧报告指出,随着电子合同在企业管理、运营、办公等环节普及,企业内部的电子合同表现出体量大、类别多、更新快、存储成本高等特点,对电子合同管理提出全方位、全过程、智能化的要求。
在合同管理方面,一份合同从一张白纸到最后签字盖章,这个过程繁杂而冗长。首先要经过合同签署人信息的收集确认、合同内容的起草和确认、合同的多方发送、合同的签署、合同的审批、合同的收取、合同的查询、下载、归档、统计管理等诸多环节。
与此同时,一份合同数据还涉及到企业多个内部系统的流转打通。
在安全方面,一份合同除了实名认证校验身份、验证码验证真实意愿、时间戳+区块链技术防篡改等合规安全管理之外,还需要考虑通过刷脸校验等技术进一步提升校验身份的门槛,也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让签署人主动阅读合同条款,防止不必要的纠纷。
可见,电子签已然从1.0阶段的电子认证、电子签名等单点服务进行拓展整合,进入合同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的2.0阶段。对于电子签客户而言,更需要一个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一整套的生态产业链闭环产品和服务。
据了解,上上签发布的合同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2.0系统,就已经涵盖智能档案、智能模板、智能起草、智能收发、智能签署、智能审批、智能管理、合规管理、权限管理等合同管理的所有环节。
最后,对于SaaS来说,在单品之外,更应该糅合生态的力量。
从行业展位来看,互联网巨头手里有电子签SaaS厂商望之不及的B端资源,以及庞大的生态链和超强的品牌吸附能力。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电子签SaaS厂商手里,有着其没有完善的签约牌照以及行业经验。相互合作,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例如,e签宝加入阿里生态,通过与阿里达摩院等合作,创造性的推出了智能合同;法大大、上上签加入腾讯生态,前者在疫情期间联合企业微信紧急上线了电子签名轻应用,后者也以服务商的身份接入了企业微信,虽然合作并不深入,但给双方业务都带来了质的提升。
总体而言,从过去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站上风口;从过去的“复制赛道”到现在“本土化”,电子签正在进入下半场。
从未来看来,无论是“G—大B—小B—C”的发展路径,还是打造电子签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亦或是拥抱生态,本质上都是寻找“本土化”的解决方案。
对中国电子签企业而言,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电子签企业的增长路径,建立新的产业竞争力壁垒,任重而道远。
原文标题 : 寻找电子签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