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暂停向中国出口汽车,自动驾驶的“蝴蝶效应”来了?

无人车来也
关注

引言

最近,福特汽车干了一件很"怂"的事——暂停向中国出口F-150猛禽、Mustang跑车等高价车型,原因很简单:关税涨到了150%

这意味着,一辆原本在美国卖6万美元的F-150猛禽,到了中国要卖近10万美元(约72万人民币)。这个价格,在中国能买两辆顶配比亚迪仰望U8,还能剩钱加三年油。

福特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一边在财报会上哭穷,一边又强调:"我们在大陆市场还是赚了6亿美元的!"(潜台词:虽然卖车不赚钱,但卖发动机和变速箱还能苟住。)

但更魔幻的是,就在福特被关税"打趴"的同时,中国的自动驾驶行业却可能因此捡了个大便宜

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和大伙儿聊聊这个事!

(参考阅读请点击:

《福特和马自达:曾经家喻户晓的2款车型宣告停产!网友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图源:央视新闻

一、福特暂停出口:一场关税引发的“阵痛”

先说说这事儿的起因。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国对美国进口汽车实施了报复性关税,部分车型关税税率最高飙升至150%。

这对于福特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以F-150猛禽为例,其在中国的售价已逼近10万美元,关税一加,价格更是高得离谱,消费者哪还买得起?

过去十年,福特每年平均向中国出口超过2万辆汽车,但2024年出口量锐减至约5500辆。

此次暂停出口,福特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和市场份额无疑将进一步下滑。

不过,福特并未完全放弃中国市场,仍继续向中国出口美国生产的发动机和变速器,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林肯航海家车型预计也将继续出货。

虽然整车出口凉了,但福特还有两招:

一是继续卖发动机和变速箱(关税低,利润稳);

二是反向操作:把中国产的Lincoln Nautilus出口到美国(成本比美国本土低20%)。

用一句行业黑话来说就是:这叫"打不过就加入"。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汽车制造商们就像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小船,面临着巨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政策风险。

二、自动驾驶:夹缝中求生存的“潜力股”

那福特暂停出口高价车和自动驾驶有啥关联呢?

这还得从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说起。

如今,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成为大势所趋。而自动驾驶作为智能化的核心领域,更是成为了各大车企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咱们来看看数据。

有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

未来3年至5年内,中低阶智能驾驶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市场份额将持续增加,预计2030年L3及以上级别ADAS渗透率将达35%。

这么大的市场蛋糕,谁不想分一杯羹呢?

各大车企纷纷布局智能驾驶领域。

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吉利推出基于AI“世界模型”等打造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

长安“北斗天枢2.0”计划提出,未来3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

就连外资车企也坐不住了。

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合资成立了酷睿程(CARIZON),在推进智驾新技术研发的同时积极融入中国的出行生态链。

奔驰、宝马也在智能驾驶、自动驾驶领域发力,加大投入,提升技术!

三、福特困境:自动驾驶领域的“掉队者”?

福特在自动驾驶领域其实也有一定的布局。

早在多年前,福特就宣布了雄心勃勃的自动驾驶计划,计划到2026年电动汽车年产量预计超过200万辆,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将占公司全球销量的50%。

同时,福特还发布了下一代云平台“Blue Oval 智能”,预计到2030年智能网联相关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

然而,现实却给了福特一记重拳。

此次暂停出口高价车,虽然是为了规避高额关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福特在中国市场的困境。

在中国市场,福特面临着来自本土品牌和德系、日系品牌的双重夹击。

中国本土品牌如比亚迪、吉利、蔚来、华为智驾系等凭借新能源技术和性价比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而德系、日系品牌则依然占据着中高端市场。

福特在夹缝中难以突围,其电动车型销量远不及特斯拉、比亚迪、小米等竞争对手。

以福特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数据为例,2024年福特在中国大陆共售出44.2万辆汽车(主要是合资车),占该市场销售量的1.6%。这个数据实在是有点惨淡。

而且,福特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形象也逐渐老化,缺乏年轻消费者喜爱的科技感和时尚感。在自动驾驶这个新兴领域,福特似乎也有点掉队了。

四、行业影响:自动驾驶竞争格局或将重塑

福特暂停出口高价车这一事件,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看,这可能会促使福特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加大对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的投入。

毕竟,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新能源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的领先者。福特如果不能快速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就可能会被边缘化。

例如,大众汽车集团通过与地平线等本土企业合作,加速推进智驾新技术研发,并积极融入中国的出行生态链。

福特或许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与中国的科技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从消极方面来看,福特暂停出口高价车可能会导致其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减少。

毕竟,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是有限的,在传统燃油车业务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优先保障核心业务的生存,而减少对新兴领域的投入。

不过,从整个行业来看,这一事件也可能会加速全球汽车行业的洗牌。

未来几年,汽车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跟不上电动化、智能化趋势的车企,无论是外资还是本土,都可能被淘汰。

在自动驾驶领域,那些具有技术优势、创新能力和市场洞察力的企业将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五、未来展望:中美自动驾驶“技术暗战”升级

尽管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自动驾驶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自动驾驶汽车将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化,包括完全自动驾驶模式,即无需任何人工干预的自动行驶。

中美作为自动驾驶领跑者,竞争越来越激烈:

1、美国:纯视觉的“硅谷理想”

福特押注特斯拉式纯视觉方案,但现实很骨感:

事故频发:2024年F-150猛禽自动驾驶测试车在德州撞上卡车,系统误判“红色车厢是移动障碍物”。成本暴增:激光雷达成本占整车40%,福特被迫裁员5%以削减开支。

网友戏称:“美国人搞纯视觉就像用眼睛开车——遇到雾霾天直接GG!”

2、 中国:车路协同的“基建狂魔”

反观中国,自动驾驶靠“堆基建”弯道超车:

车路云一体化:北京亦庄部署5000个路侧设备,自动驾驶车能提前3公里预判红绿灯变化。成本碾压:百度Apollo第七代无人车成本压到15万元(福特L4方案成本超80万)。政策开挂:海南试点“自动驾驶高速专用道”,无人车可合法飙车(最高时速120km/h)。业界人士说:高关税让美国车企更难进入中国,而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却可以靠低成本+政策支持疯狂发育。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福特这次被关税逼到墙角,反而意外推动了自动驾驶行业的“逆袭”。这场博弈的终极赢家,或许不是车企,而是技术本身——当美国还在搞“纯视觉膜拜”,中国已用“车路云”构建护城河;当传统燃油车被关税掐住喉咙,自动驾驶却借着东风起飞。

所以,下次再看到“中美关税大战”,请自动脑补后台弹窗:您的自动驾驶订阅服务已升级!

亲!你怎么看?往期回顾:

       原文标题 : 福特暂停向中国出口汽车,自动驾驶的“蝴蝶效应”来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