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海控,400亿豪赌未来?

BT财经
关注

02

周期的无形手

拉长时间来看,中远海控并非一直这么会赚钱。

中远海控的前身是中国远洋,2007年登陆A股。当时全球贸易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海运运力供不应求,海运价格也处在高位,中国远洋当年净利润就高达208亿元,比上一年翻了近十倍,股价也上涨7倍多。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际航运开始进入较长的行业寒冬,中国远洋业绩萎缩,2013年一度戴上了ST的帽子,后不得不变卖资产才避免退市。为改变这种局面,2016年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重组,中国远洋这才更名为中远海控。

重组之后,中远海控剔除了干散货航运业务,集中做集装箱航运和码头业务,实现了扭亏为盈。不过,2017-2018年的净利润并不丰厚,扣非净利润分别仅有9.5亿元、1.9亿元。

2019年开始,中远海控的经营业绩才逐步好转。2019-2021年,中远海控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510.57亿元、1712.59亿元、3336.94亿元,同比增长25.02%、13.37%、94.85%。对应的归属净利润达到67.64亿元、99.27亿元、892.96亿元,同比增长449.92%、46.76%、799.52%。

最亮眼的业绩莫过于2021年非常惊人的增长,一年的净利润就超过了过去12年的总和。

这主要是得益于海运行业迎来了高景气的爆发期。业内普遍认为,2020年以来,受到全球疫情影响,海运市场出现了超预期需求,造成港口拥堵,运价持续处于高位。中远海控的业绩也就自然水涨船高,成为了大赢家。

但海运行业是个强周期性行业,这个高位不会永远存在。

受全球经济贸易形势影响,航运需求总是即时在变,但供给往往是滞后于需求。当需求增加、供给不足,拿到高额运费的企业纷纷下订单造新船来提升运力。但新船的交付周期长达2-3年,等新船造好了,又会出现供给过剩,如此供需博弈,形成周期。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

可以看到,海运业很容易产生供需错位,而真正能让企业挣到钱的时候,就只是需求过剩运力紧缺的那一个短暂的窗口期。正因如此,中远海控历年的表现并不稳定,扣非净利润经常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难以摆脱行业周期性这只“无形的手”的操控。如果没有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中远海控的业绩恐怕很难冲击到如今的高位。

那么,这个超级红利窗口期还能维持多久呢?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差不多要到头了。

多方数据显示,202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主要东西航线集运货运量增速下滑,运价也呈现出下滑趋势。

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显示,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一直处在高位,但之后开始急剧下滑。2022年12月16日,CCFI已经跌至1339.43点,较2022年最高点跌去了62.8%。东南亚集装箱运价指数也降到了1000点以下,年内跌幅也达到了六成左右,有货代企业表示东南亚航线已经出现了贴钱的赔本生意。

这些市场变化也直接反映在了中远海控第三季度财报上。目前来看,中远海控由于单箱收入仍保持在高位,虽然货运量减少,但尚未影响到航线收入的增长。但随着全球疫情影响的缓和,港口拥堵问题已大大缓解,有效运力正在逐步释放,“一箱难求”的局面恐怕也难持续,届时,中远海控会不会“一朝回到解放前”,在低景气周期下不再继续强势吸金?

在行业周期性风险前,中远海控再怎么能赚钱,也依然难以真正赢得投资者的信心。这也是其股价为什么长期低迷的症结所在。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