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潜龙二号”再次在网上刷屏,开年首潜即破多项纪录,向世界展现了我国深海自主水下机器人的不凡实力。水下机器人过去主要集中在军事和工业应用领域,一般由科研机构研发,民营创业公司鲜少。
近年来,新一轮全球海洋开发热潮兴起,水下机器人这片蓝海竞争加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多家公司入局,有针对大型2B商业场景的深之蓝、海之星,有专攻2C消费端的鳍源科技、臻迪、博雅工道、吉影科技等。未来,行业强者或将诞生于以上相关企业之中。
因水下机器人行业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整体发展偏缓,目前尚未出现行业巨头。同时,各水下机器人公司定位不一,各有各的策略和打法,凭借技术优势和应用场景纷纷抢占蓝海。谁将在这场战争中突破重围,赢得消费者青睐?
水下机器人掘金千亿美元新蓝海
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早已渗透到人类的衣、食、住、行、金融、消费、娱乐等的生活场景中。
最初,水下机器人作为特种机器人主要被用于军事、科考等领域,近年来开始进入渔业环境检测、潜水娱乐等消费领域。但与无人机在技术、产品上的成熟,并日益为消费级市场所接受相比,水下机器人在技术和产品形态上都有待开发,产品的价格也较为昂贵。
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日前发布的公告预测,2018年全球的机器人和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1031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22.1%,可以说今年机器人市场将异常火爆,而水下机器人作为机器人行业新的应用场景将会有更多的机会。随着资本的入局,水下机器人行业竞争加速,科技企业纷纷掘金这片千亿美金新蓝海。
消费级水下机器人玩家或能率先突围而出
水下机器人分为载人水下机器人和无人水下机器人两大类,而在消费级市场主要是小型的无人水下机器人。之所以称为水下机器人,自然要与水打交道,与用于陆地上活动的机器人不同,水下机器人面对的是不同的水域环境,因此水下机器人的开发者将面临技术挑战。
水下机器人内部有电路、电机等众多电子元器件,设备的密封性至关重要。而为了解决设备防水问题,目前业内大致有两种做法:一是加固设备外壳的密封性;二是内部设置密封舱,保护内部元器件。
其次是设备在水下的平衡能力。物理学中有一条基本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则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浮力正是水下机器人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需要开发者进行精确计算,还需对设备进行相当精细的重力布局,甚是设备内的每一根线都要仔细考虑,并且要经历数十次的测试。
当然,除了技术上的困难外,对通讯、摄像头、推进器等设备也有较高的要求。水下机器人最基本的工作是代替人潜入水中,通过摄像头拍摄水下情况,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灯光的配合,然后这些数据将通过无线设备传回到陆地上的关联设备。
如今,受到技术升级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军水下无人机消费级领域。尽管消费级市场庞大,但由于消费级水下机器人的技术壁垒相对较高,这一市场并没有如预期一样迅速开启。大多品牌厂商也多处在产品研发、众筹及少量生产的应用市场探索阶段,消费者仍集中在小部分的潜水运动爱好者之中,也没有企业能够占据行业的头把交椅。
国内的水下机器人走进消费级市场还是在2015年,新一轮全球海洋开发热潮的到来使得水下机器人需求急速攀升,因此国内涌现了一些研发水下机器人公司,也陆续出现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产品。
近两年,资本市场也纷纷向水下机器人行业靠拢,到2017年年底,深之蓝、鳍源科技、博雅工道、潜行科技、吉影科技等水下机器人公司相继完成不同级别的融资,资本热潮可见一斑。资本的注入,将大大推动水下机器人玩家的壮大、产品的迭代和行业格局的变化。
有研究分析显示,到2020 年,中国无人潜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00 亿元人民币级别,其中军用无人潜器的市场将达到300 亿元规模。民用方面,2B端市场空间将达到430亿,其中搜索救援类市场空间将达到60亿,资源勘查类市场空间将达到225亿,铺设线缆类市场空间将达到2亿,安全监测类市场空间将达到137亿,调查研究类市场空间将达到3.7亿。2C端,成为潜水伴侣的娱乐消费类无人潜器的市场空间将达到60亿。
消费级的水下无人机企业有望率先从行业的竞争中突围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