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天,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聊聊自动驾驶领域的一位 “超级大神”—— 上海。
在自动驾驶这场超级激烈的 “武林争霸赛” 里,上海那可是犹如一位 “六边形战士”,各个方面都牛得不行,优势大到让人惊掉下巴!
(参考阅读请点击:
《上海:划定浦东新区第三批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加快推进“全球领先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建设》)
一、上海:自动驾驶的“全科生”
2025年3月,上海再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卷王”。
截至2025年3月,上海已开放1586条、总长2767公里的测试道路,累计测试里程2800万公里,其中自动驾驶模式测试里程2000万公里。
这些数字不仅让其他城市望尘莫及,也让上海成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的“试验田”和“示范园”。
1. 政策开路:从“试验田”到“示范园”
上海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保姆级”支持。
2016年,上海在嘉定区建立了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2019年又颁发了国内首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
2023年,上海更是推出了全国首部针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的地方性法规,明确了企业如何申请资质、第三方机构如何测评、主管部门如何执法等问题。
这种“先行先试”的政策环境,让上海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的“避风港”。
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的政策环境非常友好,相关部门认真听取企业意见,不断优化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产业链优势: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链条闭环
上海不仅是政策高地,还是产业链的“全能选手”。
作为中国汽车重镇,上海拥有从研发、制造到销售的全链条产业集群。
上汽集团旗下的零束科技、联合电子等子公司覆盖了全产业链,并与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形成技术协同。
友道智途负责人透露:“依托上汽的产业链优势,我们的鸿鹄智驾平台硬件成本大幅降低,研发到量产的闭环生态让我们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二、商业化落地:从出租车到港口货运
1. 无人出租车:从“试点”到“常态”
2024年7月,上海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发放,乘客可以在试点区域预约无人驾驶出租车。
小马智行在嘉定区的测试中,累计完成载人示范运营超31万单,测试里程达2210万公里。
2. 港口货运:上海港的“无人化”变革
上海港连续14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国际化验证场景。
友道智途参与了秘鲁钱凯港等全球港口的智能化改造,推动中国智驾技术走向世界。
3. 物流配送:无人车“送货上门”
在金桥、张江等区域,无人配送车已经常态化运营。
纽劢科技负责人表示:“上海的复杂城市道路场景和丰富的试点应用,为我们的技术商业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AI加持:从“技术高地”到“产业高原”
1. 人工智能政策:打造“模塑申城”
2024年底,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打造“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领域的关键生产力工具。
这一政策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数据驱动:2800万公里的“智慧积累”
上海的自动驾驶测试数据积累已达2800万公里,其中2000万公里为自动驾驶模式测试。
这些数据为AI算法的优化和迭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上海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3. 车路协同:287个智慧路口的“未来交通”
嘉定区构建了287个智慧路口、230公里车路协同环境,实现了国内首个城市级全域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示范。
这种“车路协同”模式,不仅提高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还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样板。
四、未来展望:从“上海速度”到“全球标杆”
1. 国际化布局:从上海港到全球港口
上海港的智能化改造经验正在向全球输出。
友道智途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本地政策创新+国际化场景验证’的模式,积累了跨区域、跨文化的商业化经验,为自动驾驶的全球竞争奠定了基础。”
2. 技术迭代:从L4到L5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正在从L4级自动驾驶向L5级迈进。
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已经具备了从无驾驶人示范应用向全面示范运营过渡的技术基础,未来将进一步加速‘真无人’商业化落地。”
3. 社会接受度:从“恐惧”到“信任”
尽管技术成熟,社会接受度仍是自动驾驶推广的关键。
上海通过丰富的试点应用和公众教育,逐步提高了市民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
纽劢科技负责人强调:“上海公众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普遍较高,这为自动驾驶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从政策开路到AI加持,从产业链优势到丰富的应用场景,上海正在用“全科生”的实力,书写自动驾驶的新篇章。未来,当无人车成为马路的“主角”,上海或许会成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的“标杆城市”。
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上海:自动驾驶“卷王”!政策开路、AI加持,无人驾驶从“上海速度”到“全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