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中报解读:业绩底或确认

证券之星
关注

A股业绩中报已经基本披露完毕,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上半年全部A股的营业收入同比增近2.6%,净利润同比下降4.3%。

尽管上半年A股业绩表现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但是从近8年的角度来看已经接近历史的业绩底部位置附近,2023年的下半年是否可能是A股业绩反转之时?哪些行业有望充分受益于此轮盈利周期?本文将深度解析。

01

政策底叠加库存底A股业绩反转信号明显

近期,一系列宏观高频数据不及预期,市场共识形成短期经济疲软。随着市场情绪越来越悲观,大家更多地把关注点聚焦在了长期的利空上。各种悲观论调的宏大叙事“熊”文不断见诸自媒体上,愁云惨雾弥漫市场。如果说经济发展的景气度是一个钟摆,现在的钟摆应该是在一个比较悲观的左分位上。

近期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基本面的边际改善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中国制造业PMI连续第三个月回升至49.7%,接近荣枯线;另一方面,即使是被认为“羸弱”的库存周期,剔除价格因素后,也已经连续三个月处于“被动去库”的状态之中。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企稳回升的同时,工业企业存货同比增速及产成品存货增速仍在快速下行。诚然,库存周期见底或许来自于库存回落至合意水平,而开启“主动补库”则依赖于需求的拉动。包括上游采矿、中上游原材料和公用事业在内的大多数行业,7月份也进入了营收回升的阶段。

8月下旬诸多的经济政策连续密集的出台,均是对7月底政治局会议政策的逐步落实,而所有政策的目标都指向稳住经济大盘、补足经济短板。从目前逐步落地的政策出台来看,最重要的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相关政策。

房地产大盘的稳定对于经济不再持续下滑至关重要,相信随着相关政策落地和地产行业基本面的稳定,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效应会逐步改善。其次,优化IPO和再融资节奏、规范减持、降低印花税等政策持续出台,也是对政治局会议“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部署的落实,进一步显示了资本市场在当下经济环境中重要性。

总之,在库存底叠加政策底的背景下,A股盈利增长回到正常轨道或呼之欲出。

02

现金流大增的板块公司或有望率先走出盈利周期

现金流是检验行业企业最关键的指标,特别在经济底部,现金流大增的行业公司有望率先走出盈利周期。

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今年中报现金流大幅增加的板块有国防军工、房地产、农林牧渔、汽车、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电力设备、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家用电器、轻工制造、电子、银行、传媒、通信。

可以发现,现金流大增的行业主要分布在中下游产业链。而且,以房地产、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消费行业尽管业绩增速回落,但是现金流情况正大幅改善。

以最具代表性的沪深300指数个股为例,现金流增速排名靠前的非金融公司有上海机场、中航沈飞、京沪高铁、中国东航、德业股份、中国国航、东方盛虹、航发动力、春秋航空、阳光电源。

虽然经营指标大幅改善,但是这些公司今年以来的表现却低于预期,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这些受益于经济复苏的行业,在去年已经博弈过相关行情。还有一大关键原因在于,市场对经济带有强烈的悲观态度,这导致了很多公司丧失了原本的估值溢价。

但是,中下游企业现金流占收入比重上行,原材料价格下行、库存持续去化等因素催化下企业资本扩张意愿有望继续提升。而本轮库存周期的补库强度与时长取决于出口和地产的恢复情况。

03

出口链成为盈利改善重要方

多指标释放企稳信号,随着去库周期接近尾声中国对美出口增速或将迎来拐点:

(1)对美出口增速触底回升大多位于被动去库以及主动补库存阶段,本轮被动补库+主动去库周期已达2年左右时间,持续时间已达到历史高位,随着 PMI显现企稳迹象,去库周期或接近尾声。

(2)当前美国批发商/零售商库销比同比已进入下行周期,复盘历史作为领先1-2个季度指标,中国对美出口增速或逐步改善。

(3)2023年5月美国中小企业增加库存计划指数录得-2%,环比提升,或潜在反映中小企业主动去库有见底趋势。

(4)2023年5月美国PMI客户库存环比提升0.1pct,5月上涨幅度有所收窄且来到历史高位,或逐步见顶。

已经有部分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上市公司走出了业绩的独立行情。以白色家电行业为例,海外营收大涨的长虹美菱、奥马电器等公司净利润中报显示大涨。家电三巨头中海外占比较高的美的集团与海尔智家的净利润增幅,也超过了海外营收占比较小的格力电器。

以此来看,高端制造为代表的出口产业链有望率先受益于补库的影响,产品是否能俘获海外消费者青睐正成为上市公司下半年业绩反转的胜负手。

总之,通过对A股中报的解析可以发现,中国优质企业的盈利抬升或箭在弦上,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悲观预期或已反应在今年的股价上,究竟未来业绩增速是否能持续维持,还需看这一轮国内外需求复苏的情况。

- End -

       原文标题 : A股中报解读:业绩底或确认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