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模式4条路径,城市产业如何加快转型升级?

火石产业大脑
关注

NO.1 内涵解读

(一)概念内涵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随着需求结构与要素结构的变化,经济活动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环节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环节的全面提升,是一个长期动态演进的过程。其中,存量调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环节,增量培育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转型”主要是指发展模式、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模式转换,即由外延粗放型增长转向内涵集约型增长;发展动力转换,即由依靠资源、土地、资金等传统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知识创新、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高质量资本、产业大数据、管理创新等创新要素。“升级”包括产业间升级和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即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或是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型、数据驱动型产业依次演进。产业内升级,即通过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等方式,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二)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

一是市场需求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拉动力。市场需求的形成和改变,直接对供给产生拉动,引发特定产业的兴衰变化,或催生新的产业。二是知识、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推动力。

新的知识、技术进步创造出新的需求,加速产业新形态的形成;同时促使传统产业变革,导致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发生过程性改变、结果性变化。三是生产要素的拥有和配置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

生产要素包括数据、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当前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不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将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式。四是政府产业治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外部保障。

政府通过改善体制机制、制定战略规划及产业政策等手段,对资源在产业内及产业间的配置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生产交易成本,从而增强产业竞争力。五是平台载体建设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园区等实体性平台以及公共技术服务等功能性平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通过高水平的平台打造,能够聚集一批高端人才、项目,实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整合与协同,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六是创新生态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区域创新浓度的多少决定了为产业赋能的各种要素、关联作用发挥的效用,“创新浓度”已经成为各种类型城市围绕产业、科技、城市等长板禀赋加速系统布局的关键。

NO.2 典型模式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转型升级模式

随着社会生产投入要素价格日趋上涨,资源比较优势从土地、劳动力等低端要素发展到资本、技术、数据、高智力劳动力等高端要素。要素禀赋的动态转化促使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要素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的衰退产业不断被淘汰,最终重塑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升级。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更替;或是从轻工业起步,经过重化工业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数据驱动型主导产业更替。在这一过程中,区域的产业资本密集度、产业技术密集度、产业数据密集度、产业人才密集度不断提升。

(二)产品转型升级模式

产业升级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包括产品升级,即特定行业内企业沿着某产品系列的攀升,从低质量低附加值产品转向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伴随资源要素紧缺、环保压力加大、低技术劳动力短缺等现象频发,与此同时知识、技术,高智力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增强,相对成本变低,市场会主动将现有产品进行迭代,迭代的路径重点依托对现在产品的深度加工,推动产品从低附加值逐步转向高附加值环节,从而逐步嵌入产业高价值链体系,从而实现了产业升级。

(三)价值链高端化的转型升级模式

随着要素资源的优化,在产业内部的“微笑曲线”价值链中,企业从生产流程中游的低附加值端“组装生产”,不断向上下游价值链的研发和营销(品牌)等高附加值端转化升级。在嵌入产业价值链中逐步向高附加价值的“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的模式,有利于改变产业在生产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四)产业跨界融合的转型升级模式

伴随数字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产业融合不断演进。一是在产品技术融合,主要是通过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及技术应用形成新产品新技术;二是企业产权融合,主要是企业通过打通关联产业间的产权纽带实现各次产业在纵向上的融合发展;三是产业融合,主要是业态创新促进一、二、三产产业价值链条在分解中融合。推进产业融合就是借助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契机。其中,当前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最为显著,成为驱动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关键。

NO.3 关键路径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一是实施产业转移,淘汰传统落后产业。落后传统产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已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可采取“腾笼换鸟”“退二进三”的方式腾出资源空间,发展高效、环保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达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的目的。二是实施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多属于生产或生活必须品行业,且在城市产业发展阶段中曾处于支柱产业地位,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通过数据驱动、技术改造、智能改造、产业链整合以及品牌塑造等方式,改进生产工艺,提升其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达到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区域制造业优化升级路径

一是制造业服务化。以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总承包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专业维修、节能环保、电子商务、培育教育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

二是制造业高新化。坚持将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是制造业智能化。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持续推进“机器换人”计划、建设“数字工厂”等方式推进企业生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四是制造业绿色化。以制造业绿色低碳为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是制造业总部经济模式。通过发展总部经济促进城市的制造业向高端环节拓展升级。将企业的研发、营销、结算等关键环节保留,将生产、物流等非核心环节转移出去。

(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路径

后疫情时代城市需要在“疫”中寻“机”。一是推动传统生活性服务业转向“居家经济”,推动发展线上生活服务、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网络创作等。二是加快推动健康服务的转型升级,推动我国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的转型升级,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条。三是创新发展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加强金融业务流程和服务环节的数字化和线上化发展。

(四)区域新兴产业生成路径

一是技术生成孵化产业。重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仍是催生新产业的首位机制。

二是需求催生产业。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新围绕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纵向延伸、横向扩充。如不断向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需求演进,催生如在线教育、知识分享、创新创业、虚拟体验等产业。

三是产业跨界融合。产业通过进行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实现产业融合跨界催生新业态。如“BT+IT”,催生了诸多智能生命健康领域的业态,如精准医疗、数字诊疗设备等。

四是宏观政策引导,能够有效地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如2018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该政策极大得利好“互联网+医院”的发展。

NO.4 思考与建议

(一)数据驱动,强化补足数据要素

数据要素是区域经济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核心引擎,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生产要素。数据的爆发增长、海量集聚蕴藏了巨大的价值,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协同推进技术、模式、业态和制度创新,切实用好数据要素,将为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当前,一线城市高度重视数据基础设施布局,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二三四线城市尚未重视到数据驱动产业发展是实现决策革命和工具革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路径。从而导致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过度价格战、企业各自为战等产业内卷现象频发。这类竞争会降低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削弱企业盈利能力,导致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不足,长期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内卷化陷阱。

(二)市场主体,强化产业组织能力

围绕不同特点、地位、作用的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及龙头企业展开全方面的产业组织创新,构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竞合发展的企业梯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联动、协同发展。

一是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组织作用。依托其对技术、资本、市场等影响力,以终端产品创新为牵引、以技术集成创新为契机或以资本联合为纽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

二是发挥瞪羚、独角兽等企业对新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个体的技术(产品)试错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及融合,通过群体的企业试错促进细分产业模块及区域新兴产业集群的出现。

三是发挥小微企业(初创企业)产业发展的源头作用。提高创业层级及成活率,加速资源流向新产业新模块新业态,为转方式调结构培育生力军。

(三)治理引领,强化政策主动作为

一是认知领先,大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在体制机制创新。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强“顶层设计”,率先在行政管理、投资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等方面大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给产业转型升级“松绑”。

二是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衔接。坚持以城市战略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主导城市和产业发展,通过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调整,为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谋划新平台、新空间,以科学、系统、高端的规划思路引领新兴、现代、先进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以改革等手段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各级政府扶优劣汰、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通过企业公平竞争、资源自有配置的市场机制,通过资源产品的有偿使用、要素价格的不断调整等改革措施,以多手段、多机制迫使企业将生存压力转换为主动调节的动力,倒逼产业企业“必须转、加快转、主动转”。

(四)创新生态,强化赋能产业升级

顺应新经济下创新创业发展趋势,把握创新生态的规律。依托创新生态赋能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推动多元化主体创新协同。把握开放式创新的趋势,引导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打造模式多元、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组织,支撑城市重点产业创新,加快前沿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布局。

二是加快高水平创新要素集聚。围绕人才、技术、数据、资本四大核心要素,着力完善区域人才体系、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强化依托新型产业设施(产业大脑、科技大脑、未来工厂、未来实验室)、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同步盘活等方式补齐区域创新要素,形成创新网网络。

三是强化数据驱动的创新产业治理。把握企业需求、产业规律,以区域创新生态建设者的视角,运营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治理工具,对于政府实现高效、精准决策;对于产业实现资源要素精准匹配和产业链高效协同,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增添企业动力、加速企业创新发展。

四是创新文化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企业对于技术产业变革,数字化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宣贯,提升企业运用新方式推动新增长;对于政府,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待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以包容审慎的管理方式,及时扶持的举措,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以公众科学知识普及为核心,强化营造“敢于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

—END—  作者 | 火石创造 张洁 何伟  审核 | 火石创造  廖义桃 殷莉

       原文标题 : 4种模式4条路径,城市产业如何加快转型升级?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