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新能源技术正从实验室快速迈向产业化应用。作为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万向一二三”)于近日线上发布会上,重磅推出三款突破性电池产品——闪充Ultra、天距电池及无极电池。这三款产品聚焦城市出行、无人机、高端装备等场景的能源效率痛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能源技术从“高门槛”向“普惠化”转型,为行业开启全新增长空间。
闪充Ultra:5分钟快充重构城市能源生态
充电效率与安全隐患始终是制约电动化普及的核心难题。万向一二三推出的闪充Ultra电池,凭借12C超高倍率充电技术,将补能时间压缩至5分钟,同时支持-40℃至60℃宽温域运行及超6000次循环寿命,性能指标全面超越传统铅酸电池,被视为铅酸替代浪潮的“引爆点”。
从技术路径看,闪充Ultra通过优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纳米结构,显著降低锂离子迁移阻力,实现充电效率的指数级提升。配合智能BMS管理系统,该产品可实时监控电压、电流及温度参数,异常状态下自动切断电源并同步数据至安全平台,从源头降低火灾风险。在极端环境适应性上,闪充Ultra可在极寒或高温条件下稳定输出,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不低于70%,使用寿命达铅酸电池的10倍以上。
应用场景方面,闪充Ultra率先切入城市二轮车、三轮车市场。用户仅需通过社区充电桩停留5分钟即可完成补能,无需拆卸电池或长时间等待,彻底消除居家充电、飞线操作等安全隐患。此外,其在冷链物流、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潜力同样显著。例如,搭载该电池的自动化叉车可在低温仓库中连续作业,年运维成本降低超20%;机器人则可通过自主导航至充电桩快速补能,实现全流程无人化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闪充Ultra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正加速超充技术对换电模式的替代。相较于换电方案,超充桩无需备用电池库存,运维成本降低30%-50%,投资回报周期可缩短至2-3年。机构分析指出,超充桩凭借“一桩多车”的高周转特性,单桩日均利用率可达60%以上,资产回报率较换电站提升约15个百分点,或推动充电基建领域新一轮投资热潮。
天距电池:无人机续航边界的颠覆者
无人机产业正从消费级娱乐向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工业级场景加速渗透,但续航与载重矛盾始终制约其商业化进程。天距电池以860Wh/kg的单电芯能量密度突破行业瓶颈,将无人机续航时间从40分钟延长至100分钟,同时释放30%的载荷空间,直接对标2027年全球工业无人机超3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技术突破方面,天距电池采用半固态电解质技术,通过极端环境安全测试并实现量产,可在-40℃至60℃条件下稳定运行。这一特性使其在高原救援、极地科考等特种场景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第三方机构预测,未来三年高能量密度电池在工业无人机领域的渗透率将突破40%,带动上游材料、中游集成及下游整机厂商形成百亿级产业链协同效应。
无极电池:高功率赛道的地空协同突破
无极电池的发布标志着万向一二三在高功率领域实现技术跨越。该产品功率密度高达25000W/kg,支持150C超高倍率放电,常温下1分钟即可充至75%电量,高温(80℃)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达87%。目前,搭载该电池的无人机最高飞行速度突破300km/h,较传统机型提升30%,在竞速赛事、紧急配送等场景中构建显著优势。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其地面应用潜力。万向一二三计划将无极电池技术导入F1赛事动力系统,并与车企联合开发高性能电动赛车。机构测算,若该技术在地面交通领域实现5%的渗透率,对应市场规模将超80亿元。此外,其在军工、机器人等领域的拓展或进一步打开估值天花板。
技术普惠:从产业升级到社会价值重塑
万向一二三此次发布的三款产品,不仅是材料科学与系统集成的技术突破,更标志着能源技术普惠化迈入新阶段。闪充Ultra通过极速补能重构城市出行生态,天距电池与无极电池则为无人机、高端装备等领域注入新动能,推动尖端技术从“高门槛”向“产业化”转型。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技术平权正加速从理念落地为实践。万向一二三通过将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及宽温域技术下沉至民生与工业场景,为千行百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能源解决方案。无论是极寒地区储能系统、高海拔特种设备,还是智能制造产线,这些产品均以技术创新突破传统应用桎梏,助力工业绿色转型与能效升级。
结语
万向一二三以三款革新性产品为支点,撬动新能源技术普惠化浪潮,为行业开辟“技术突破—场景渗透—商业闭环”的清晰路径。在能源革命与资本共振的双重催化下,其技术突围不仅重塑产业竞争格局,更为投资者勾勒出通往万亿级市场的战略机遇。未来,随着商业化进程加速,这场由技术普惠驱动的产业变革,或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关键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