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今年无“高管”

一刻商业
关注

2、优等生为何交出了“不及格”答卷?

财务数字敲响警钟,将高管层级下放前线,是一种重要的表态。  

细看背后原因,郁亮在2021年业绩报告《致股东》中对业绩下滑所表达的歉意,就可以看得出谨小慎微的态度之下,万科的业绩属实难看。

前不久,以稳健安全著称的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发布2021年报,公司营业收入4528亿元,同比仅增长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5.2亿元,同比下降45.7%。

万科今年无“高管”

万科2021年度业绩概况,图/万科周刊

翻看万科历年的业绩年报成绩单,在房地产行业来说,也是“优等生”,而在今年的业绩大考中给出这样的成绩,属实有些罕见,这是万科上市31年以来的第三次净利下滑。

时针拨回上市之路,此前两次的业绩泥潭分别出现在1995年和2008年,彼时正值国家宏观调控和全球金融危机,行业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和调整,内里因果有迹可循。

而今年的万科跌回泥潭,甚至大动干戈取消高管层级,下放前线,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内部经营管理出现了问题。

带着疑问,郁亮在年报《致股东》中对净利润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坦诚剖析,他并未全然归结于行业变化、市场因素,而是重点放在自我检讨。

在年报《致股东》中,郁亮坦言,在管理方面公司存在离散度大的问题,进而拉低了整体盈利表现。

离散度首先体现在了项目操盘能力的分化上,万科此前做过不少好的项目,但都没能将这些好项目的可行性优势复制推广,转化成整个集团的标准动作和一致表现。

此外,少数项目也出现了投资上的失误,部分城市投资追高冒进,分布式管理机制会将投资额度直接分到区域,但在市场深度调整的时候,容易造成当地公司高估自身市场潜力,对市场判断过于乐观,拿下自己消化不了的项目。

据iFinD数据,过去几年,万科的销售均价都在1.5-16.万/平,偏向高线城市,但从去年4月起,全国22个城市开始执行“两集中”供地政策,热门城市地块遭严重哄抢,无疑增加了万科的拿地成本。

管理方面离散度大,而业务方面,对于新赛道的开拓,也让万科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每一次“试错”都是对业绩的考验。

在新业务的开拓上,万科所付出的成本超过了此前预想,导致对业绩产生了直接影响。

从2014年开始,万科转型多赛道探索,从长租公寓业务的多轮折戟,到如今万物云、物流仓储、万科泊寓、印力等多条路前进,这过程中所面临的难度和付出成本都是万科探索的学费。

万科今年无“高管”

万科产业组织架构,图/万科集团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的财报上,这些新业务“学费”合并报表范围内此部分费用已达80亿元。

这些还在发展的新业务持续性地侵蚀着万科的利润,例如长租公寓和城中村改造等,至今仍然拖累着万科的盈利表现,这些对业绩的影响关系重大。

郁亮虽然都在从自身找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大环境也在经历着动荡,密集的政策调控与信贷收缩,房地产正在去金融化,回归居住属性。

行业面临变局,前有泛海控股卖身自救,后有背着万亿负债的恒大,在大环境下求稳,万科不得不节衣缩食。

管理离散度大、多赛道探索学费多,在波诡云谲的大环境下,万科取消高管层级的举动势在必行,无论是传统业务还是新业务,让高管下沉一线,真的能挽回下滑的业绩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