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中旬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发言人透露称,近期财政部已经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共计1.46万亿元。预计这笔专项债将会流向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市政和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城乡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方向,有望推动基建领域加速形成实物工作量。
回顾2021年,传统基建一直面临着来自政策端制衡和需求端放缓的压力,房企拿地意愿的下降都对传统基建产生影响。随着专项债的审批落地,基建在2022年能否迎来需求与盈利的双重回归?又有哪些细分概念有望率先受益?
01
基建投资明年有望迎来修复
2021年的基建弱势是由复数的影响因素导致的。由于疫情、洪涝灾害、各级地方领导换届等原因,基建在系统性方面承压,导致部分项目进展延后。而在资金方面,房地产监管的趋严和政府投向基建资金的收缩使基建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承压。
截至2021年11月,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房地产投资总额、基建投资总额累积同比增幅分别为5.20%、6%、-0.17%,皆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纵观2021年,除了年初由于低基数引起的高增长,基建全面弱势明显。
而对于地产企业来说,2020年“三道红线”发布以来,地产调控政策就一直往更为严格的方向发展,随着企业拿地融资行为受到监管制约、恒大地产债务紧张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企业拿地意愿逐渐接近了冰点。2021年前10个月,房屋新开面积累积同比下降7.7%,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1.0%,前10月开发商土地购置费同比也仅增长0.4%,为2011年以来新低。
在基建地产双双探底之际,政策的回暖有望成为行业拐点。随着本次1.46 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的发布,地方对基建的投资将迎来增长的预期。原本预计在2022年落地的基建投资提前到了2021年12月,其逆周期调节目的较为明显。为了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有效的财政政策目标,基建有望成为经济增速回暖的重要抓手。
考虑到恒大暴雷事件影响尚未消退,房地产投资监管力度恐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出现放松的情况,作为稳固经济的方法来说难言乐观。本轮稳增长对基建依赖度更高,基建投资需求或将修复。
02
基建+碳中和有望成为赛道新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建筑产业链作为过去中国碳排放最高的行业,在当前“碳中和”政策的约束下,存在一定的发展矛盾。传统工程工艺中化工、水泥、钢铁工程的高碳排放模式将会受到挑战。在稳固经济与碳中和两条主线并行的情况下,“建筑+碳中和”成为目前值得关注和探索的市场新机遇。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新能源相关建筑子领域有望受益。
从建材角度来说,目前水泥、钢铁、煤炭的社会库存依旧处于持续回落的状态,尽管仍高于2018年以来的同期水平,但目前尚未显示出触底的趋势。考虑到水泥和钢铁工业的减排压力,在工艺上具备规模化优势,集中度更高的企业有望拥有更多的增量市场,可适当关注传统建材相关企业。
国家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的发展在2022年或将得到飞跃。根据住建部在“双碳”目标下制定的目标,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将达到70%。在基建景气回升的背景下,有望成为细分领域中受政府资金支持最为直接的行业,分布式光伏、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应用等项目有望成为基建领域中受政府资金支持最为直接的行业,相关企业也有望在板块中更具备吸引力。
考虑到专项债从发出到落地有着一定的时间差,而政策向经济的传导同样需要时间,因此数据上的滞后或将延续至2022年2季度。股市上的体现或将先于经济数据,在不考虑疫情变化的影响下,当前时间段是布局基建投资的时间窗口期,看好在细分行业内竞争力较强、成长空间较大的细分龙头,在即将到来的市场中获取更大的增长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