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和宁波、无锡等城市的竞速赛还在持续。
前三季度,三座城市GDP都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客观说,总量上和宁波、无锡互相之间的你追我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青岛城市综合竞争力下滑的体现。好在,在关乎城市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的事项上,青岛开始迎头赶上。11月2日,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杭州、武汉、广州、南京、台北、青岛。和去年相比,青岛上升5位,升至第10。从长远看,“科技创新竞争力”是一个相比于“综合竞争力”更应该引起青岛重视的一项指标。
再往前,2020年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青岛排名第10。
青记此前在《山东代省长周乃翔首次青岛调研的现实意义》中表示,如何将创新真正放到第一核心位置,将是青岛下一个十年能否在城市能级上更进一步的关键所在。现在来看,青岛让人看到了希望。
1
11月1日,在第一个“青岛企业家日”到来之时,青岛召开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100多位企业家和商协会代表,发言的有8位。分别是海尔张瑞敏、海信周厚健、青啤黄克兴、正大谢炳、中车四方田学华、山东省港口集团霍高原,赛轮袁仲雪、青岛云路李晓雨。这些企业都有一个鲜明的标签,格外注重创新。其中,海尔、海信和青啤,都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啤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克兴以”实干实践创造高质量发展实绩”为题分享了青啤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青啤集团以啤酒为核心的快乐板块逆势增长,以饮品为核心的健康板块健康发展,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时尚板块全国布局,智慧供应链创新发展,公司业绩在连续三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前三季度再创历史新高。其实,支撑青啤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是,一方面是青啤百年的积淀,另一方面就是青啤对研发创新的重视,以及长期搭建搭建的科研体系。
2018年科技部发布的《 99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中,只有25家获评优秀,其中就包括海尔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岛啤酒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车四方则有与青岛市共同建设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去年年底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另外三家企业正大、赛轮和青岛云路,一家外企,两家民企,则是硬科技领域创新的代表。尤其是刚刚成为青岛第五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青岛云路,是埋头创新、真正靠技术突破市场的典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8家企业所代表的创新思路将是青岛未来产业提升的关键。
2
最新数据显示,青岛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同比增加了29.5%,这个速度也是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数据,前三季度,青岛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加53.4%。这些都说明,青岛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愿意加大研发投入。11月5日,青岛啤酒科技研发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基地)开工仪式在青岛蓝谷举行。
此前,5月20日,青岛啤酒公司与青岛蓝谷管理局举行签约仪式,以我国酿酒领域唯一的“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青岛啤酒科技研发中心落户青岛蓝谷。
青岛啤酒科技研发中心将面向全球,对标世界一流,与国际知名研究院所协同打造多家联合实验室,打造一座集学术交流、新品研发、人才培训、 消费者体验于一体的研发创新中心新地标。
在啤酒行业存量市场饱和、“高端化”赛道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青岛啤酒之所以能持续保持领先优势,背后就是强大的科研体系支撑。通过独创的风味图谱解析能力,青啤能够把消费者模糊的、朦胧的口味需求,利用风味图谱技术转化为数字化指标,然后通过青岛啤酒六大核心技术,将数字化指标转化为独特配方和酿造技术,从而制造出一杯杯至臻至美的青岛啤酒。直观一点说就是,一杯啤酒的好坏不再停留在玄学层面,而是有了可定性、可量化的指标。
青岛啤酒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研发体系,形成了行业领先的研发实力,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科技的力量,为这艘航行百年的巨轮装上了最快、最先进的引擎。10月28日晚间,青岛啤酒发布2021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青岛啤酒共实现产品销量708.2万千升;实现营业收入267.71亿元,同比增长9.62%;实现净利润36.11亿元,同比增长21.25%。净利润对比正常年份的2019年同期,增长39.64%,青岛啤酒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双再创历史最好业绩。
3
对于青岛来说,重塑制造业优势,培育更多创新性更强的新经济企业,还要特别注重创新力量的引进。尤其是,青岛新经济产业在全国不占优势之下,青岛需要格外注重高校科研机构、新型研究院的引进,特别是跟青岛优势产业相关、跟企业合作密切的研究机构的引进。
一个例子是,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启用后,在青岛就业的山大毕业生人数从过去的每年200多人骤升至1000多人。去年6月,青岛啤酒就与山东大学共同组建“蓝色经济区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双方将在原料性能、数字化智能化配方、啤酒可饮性和健康等方向上开展前沿、共性、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解码”啤酒发酵行业高科技技术难题,给整个中国啤酒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青岛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霸队伍中,有来自德国不来梅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2000年成立中国啤酒行业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还有42位国家级啤酒品酒师,占全国的42%,其中15位终身评委,青啤占7席。
再比如,另一家与企业共建的北航青岛研究院,通过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培养,在材料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交通、精密仪器与光电等6大学科领域为青岛新经济发展储备了人才。当前热炒的元宇宙概念,青岛之所以能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要归功于青岛的提前布局,培育了小鸟看看等头部企业,另一方面北航青岛研究院的人才支撑也至关重要。
青岛已经意识到,抓创新必须支持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速人才、项目、奖励、平台等各类创新政策资源流向科技企业,真正将技术创新的话语权交给企业。青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攻关“揭榜挂帅”创新模式,一方面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也让科技研发更密切联系市场,吸引更多高层次科研人员留在青岛。
据科技日报报道,青岛啤酒科技研发中心和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共同建立了“食品啤酒包装材料与装备创新工程中心”,经过3年科研攻关,攻克了瓶盖密封垫粒料依赖进口难题,实现材料与生产装备技术国产化,材料价格远低于进口材料。根据测算,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据了解,青岛市科技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比重达到81%,明年这一数字将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