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同城“蒙眼狂奔”

博望财经
关注

顺丰同城“蒙眼狂奔”

文|第七笔画

来源|博望财经

2019年,深圳。顺丰集团首席战略官、顺丰同城公司董事长陈飞主持了一场发布会。发布会的主题是将顺丰同城品牌独立运营。

大厂都热衷内部孵化项目,字节跳动孵化了抖音、京东孵化了京东快递、阿里孵化了阿里云,当内部孵化的项目运营的较好时,大厂往往会将其剥离单独成立公司,为将来上市做准备。

顺丰将顺丰同城从内部剥离,得益于其良好的表现。

顺丰即时配送业务诞生于2016年,与顺丰上市是同一年。公司上市,资金更充裕了,当然要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明知即时配送不是一个赚钱的业务,但顺丰还是想将快递行业的“最后一公里”拿下。

在发布会上,顺丰同城公司CEO孙海金告诉媒体朋友们,自2016年成立以来,顺丰同城急送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是顺丰集团所有业务板块里面增长最快的。顺丰同城急送品牌已完成100多万订单,拥有30多万骑士,3年时间服务城市超过200个,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重庆、天津、武汉、南京等。

除了列举顺丰同城的战绩外,陈飞和孙海金还给顺丰同城定了个小目标——做到“第一”,成为本地生活即时物流的首选服务商。

几乎所有的品牌发布会,Leader们都喜欢把第一当成目标。但真能做到的,没有几个。媒体听习惯了第一,甚至没有几个人思考顺丰同城到底有没有可能做到第一。总之,这个第一就像一阵风一样,在发布会现场飘过,只在通稿上留下点儿痕迹。

顺丰同城“蒙眼狂奔”

两年过去,陈飞的目标实现了一半。顺丰同城没有成为本地生活即时物流首选服务商,它的竞争对手美团配送和蜂鸟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剩下的市场份额被达达、闪送、UU跑腿等与顺丰同城等共同瓜分。但顺丰同城也确实做到了“第一”——根据艾瑞报告的资料,按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12个月的订单量计,同城实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

就在前几个月,好不容易做到“第一”的顺丰同城打算一鼓作气,直接把自己送到港交所。

2021年5月28日,顺丰控股发布公告,拟分拆控股子公司杭州顺丰同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顺丰同城”)。11月15日,顺丰同城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由于顺丰控股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持有顺丰同城66.76%的股权,顺丰同城上市,王卫将收获第四家上市公司,顺丰也将获得巨额回报。这对2021年水逆的顺丰来说,十分有利。

但上市容易保值难,顺丰同城能像今年从京东分拆出来的京东快递一样“抗打”还是下一个跌跌不休的达达?

01

隐藏在顺丰背后

对比顺丰同城最近五年的运营数据,你会发现这家公司在飞速发展。前文中已经提到,顺丰同城起步于2016年,最早的顺丰同城所针对的客户是高端餐饮、商超等细分市场。

慢慢的顺丰同城的服务扩大到为广大用户提供食茶饮、蔬果生鲜、商超便利、蛋糕鲜花、医药用品、服装汽配等全方位配送服务,为国内海量商家以及个人提供优质、高效、全场景的同城配送服务。

针对商家,顺丰同城还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务,使商家能够计及产品类别、高峰时段、时间及包装需求,为门店界定及定制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官方数据显示,顺丰同城的注册商家数量于2018年12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增加247.0%,至2020年12月31日进一步增加241.3%。顺丰同城在B端,始终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当然,除了自身努力外,顺丰同城运营数据的增长与即时配送这一细分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实时配送服务行业的年订单量从2016年的46亿单增至2020年的210亿单,复合年增长率达46.0%

在“2020年度快递物流行业影响力评选”大会当中,顺丰同城急送荣获“2020年度最佳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

今年,顺丰同城又推出了代排队业务。在茶颜悦色的门店门口,不仅有黄牛的身影,还有顺丰同城配送骑士的身影。

顺丰同城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5月31日,公司累计服务超过2000名品牌客户和超过530,000名注册商家,累计服务1.261亿名个人注册用户,注册骑手数目超过280万名,服务网络覆盖中国超过1000个市县。平均配送时长约为30分钟,订单时效达标率超过95%。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公司订单总数分别为0.798亿、2.1亿及7.6亿笔,年复合增长率为208.7%。

另一家同城配送上市公司达达2020年的配送订单量是11亿单,虽然顺丰同城的订单总量不如达达,但介于达达背后依靠京东电商,而顺丰同城只是借了顺丰品牌和流量池的便利,因此,不能武断判定顺丰同城的实力不如达达,毕竟顺丰同城还在保持高速增长,即时配送领域格局未定。

02

顺丰同城的想象空间

虽然运营数据良好,但顺丰同城在营收方面的表现却备受质疑。

顺丰同城招股书,截至2020年12月底,同城实业实现合并报表资产总额为14.1亿元,负债总额10.5亿元,净资产3.7亿元。2021年前5个月顺丰同城收入30.46亿元,期内亏损为3.53亿元。2018-2020年,顺丰同城营收分别为9.93亿元、21亿元、48.43亿元;亏损分别为3.62亿元、5.73亿元、7.69亿元。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顺丰同城营收在大幅增长的同时,其亏损也在进一步扩大。顺丰同城连亏损的根源并不是因为通过烧钱换市场,而是巨额的人力成本。

同样来自招股书的数据,2018—2020年顺丰同城人力外包成本及顺丰同城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11.98亿元、23.77亿元、49.21亿元,高于顺丰的营业收入,分别占营业成本比例为97.8%、97.3%、97.8%。

营业收入还不够给员工开支,这个现象在其他成熟的行业基本不会出现,但在劳动密集型的即时配送领域,却不是孤立。连年亏损的也不只有顺丰。

我们来看一下达达招股书上的数据,2017年-2019年,达达总营收从12.17亿元增长到31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4.49亿元、18.78亿元、16.70亿元。2017-2019年达达集团支付给骑手的成本分别为15.267亿元、19.183亿元和26.791亿元,占据运营成本的90%以上。

虽然说互联网不是零售行业,不追求每单都赚钱,靠烧钱换增长的大有人在,比如京东,再比如当初在百团大战中胜出的美团。但在京东、美团尚未盈利时,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他们做到行业前几名后的想象空间在哪里,可是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即时配送领域,即使顺丰同城最后做到了前三,它未来盈利的点又在哪里?

是依靠提高客单价来获得盈利吗?

是向某个AI相关的公司出售电动车地图路线吗?

是利用自身所累积的用户和品牌认知度孵化新项目吗?

还是靠巨大流量售卖广告?

我们不得而知。

只是以上几点都不是能够轻松带来巨额利润的方案。

虽然未来模糊,但不可否认的是,即时配送行业和顺丰同城都在高速增长。

来自艾瑞咨询的数据,2015年即时配送的用户规模为1.71亿人,2019年发展为4.22亿人,2020年用户规模达到了5.06亿人,2024年中国即时配送服务行业的年订单量预计将增至643亿单。

今年9月,顺丰同城又有了新动作,邀请苏炳添出任首位品牌代言人。顺丰同城是这样解释请苏炳添代言的缘由——

顺丰同城CEO孙海金表示:“苏炳添是出色的短跑运动员,他的强劲实力、拼搏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都与顺丰同城的品牌精神相契合。”顺丰同城希望280万骑手就是280万个又快又稳的“苏炳添”,用每一次专业、安全、放心的送达,每一次真情的服务,给所有商户、用户和骑士带去稳稳的幸福。

或许对于顺丰同城而言,未来在哪里并不重要,就像是选手在跑道上,只需要快且稳的狂奔即可。而IPO不是成功的终点,只是中途重要的补给。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