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看懂全球化or逆全球化

亿邦动力网
关注

04 极端制裁会发生吗?如果发生了,我们会怎么样?

「逆全球化」与「去中国化」的舆论近年来时有出现,但是,脱钩会真的发生吗?如果世界各国都对中国进行极限施压,对中国的供应链会带来什么影响。

我们用一个当下的事实和一段历史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下还是举华为的例子。过去一年华为被美国制裁与封锁,大家有目共睹。在一个全球最难做的产业里,遭遇全球最强大的国家的极限施压,给华为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拆机显示,华为最新款手机P40和 nova6 5G的美国元器件分别为2 个和7 个,成本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观贸易战发生前,华为公布的2018年核心供应商名单有92家,美国供应商数量最多,达33家。

这意味着自美国限制华为从美国引进技术以来,华为手机使用的美国元器件数量在持续下降。加速「去美国化」的同时,贸易战也激发了华为加大研发力度,以实现产业链国产化或以多元化供应商代替。

早前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华为供应链可以做到不用美国的器件,中国企业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给国内的企业更多机会。以华为P40为例,中国为其提供的210个组件,成本占比已达60.7%。

历史上,我们也遭遇过最差的情况。

1990年前后,因为特殊原因,中国一度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反华浪潮在全球风行,中国与英法美日等世界多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关系与合作,都被切断了。

面对全面制裁,邓小平的表态是,「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

结果是,我们用一年的困难,换来了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被制裁的那一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3.8%,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但是,在那之后,我们的GDP的增长曲线就一路上扬,在近20年里都保持着约10% 的增速。尽管彼时,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还很弱小,当年中国的GDP总量仅相当于今天中国的一座城市苏州(中国2019 GDP第六,非直辖市和省会第一)。

1990年的封锁制裁,还带来一个意外的结果。对外经贸关系都被切断,买不到,就只有想办法自给自足,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长产业链。这也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你看,在我们还很弱小、国际环境却极差的时候,我们也能转为危机,解决问题。当下的国际形势与经济环境,虽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也肯定能克服困难,赢得发展。

本篇总结

1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实施了10年之久,从结果看,收效甚微。从苹果、特斯拉、GE、3M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微妙博弈看,美国政府说什么,对企业的影响较小。有意思的是,当政府意志与企业目标相悖时,政府选择了维护企业利益。

2撇开日本的「去中国化」新举措,不管有没有贸易战或者疫情,较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外迁,是没法阻挡的。幸运的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在朝着高附加值的方向调整、优化,这是当下中国产业链发展的重中之重。

3疫情之后,在商业决策上,大型企业肯定会增加供应链和销售市场的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从市场规模到供应链的结构、长度与完整度,中国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国家之一。

4全球供应链紧密勾连由来已久,即使中国的产业链完整度高、链条长且较为独立,在一些关键环节,中国也需要跟周边市场和全球市场共同完成全球化的布局。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