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智慧安防成为众多创新科技企业实现商业变现的领域。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安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的安防企业约2.2万家,行业规模约5740亿元,预计2020年达到9952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15%。一方面,“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公共安防的需求不断增加,安防的市场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加入,也让这块传统的土壤更具生机。安防行业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之态。
但在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防领域的市场逐渐向龙头企业集中,现已形成以巨头领跑,二、三梯队奋起直追的格局。那么,中小型的二、三梯队科创企业,如何才能找到“超车”的机会呢?
机会在机场、口岸、物流等安防领域的细分场景。这些场景就像“金芝麻”,难以被某一巨头垄断,同时又在安检等安全保障环节上存在智慧化改造的迫切需求。但是这些细分场景的行业壁垒高、业务复杂,科创企业能否在这些场景中能找到“广阔天地”?
中云智慧正是这些科创企业中“耕耘”的一员,中云智慧成立于2013年7月,专注于X光机图像智能识别,利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为口岸、机场、交通物流等行业提供智慧安全解决方案。
深耕行业+AI方向,全面布局三大行业应用
“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将推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变革,深远影响未来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到IT 浪潮,再到互联网时代,从云计算大数据到AIoT。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各个应用场景,将重构社会经济活动各环节以及各细分领域,推动产业、技术、业态、商业模式的多角度创新,各领域的需求朝智能化变革升级。从30年前的深蓝计算机到Alpha Go,AI 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近年来人脸识别领域作为AI界的代表,诞生了多个独角兽,也伴随有很多AI隐形冠军。X光图像识别在国内外还是一个冷门的领域,行业壁垒深,技术难度大,不少AI顶尖高手和创业公司都望而却步。”中云智慧的创始人兼CEO李新说。
2010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一批AI企业扎堆成立,中云智慧的成立也与人工智能浪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中云智慧几乎同一时期创立的AI企业,如格灵深瞳、旷视科技等,其业务都围绕人脸识别这一热门领域展开,而中云智慧却选择了“智能安检”这一冷门市场。
李新告诉亿欧,有人认为,企业选择冷门市场是为了规避竞争,寻找蓝海,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蓝海往往是“难”海,X光图像智能安检这一领域对技术的要求比人脸识别更高,“冷门”是因为智能安检的数据获取难、技术难度大,许多企业“望图兴叹”。
其次,李新认为“所有的创业都是从行业中提炼出痛点与需求,并将其解决”,而安检就是一个存在痛点和需求的行业。物品在通过安检机器时,平均每个物体出现在屏幕上的时间大约是5-6秒,而工作人员只能在这短短的几秒时间内判断是否有违禁品,不仅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一旦有漏检情况,很有可能产生巨大安全隐患。
如何提升安检的效率?让AI融入安检是解决之道。
“以行业+AI的方式,是最为可靠的一种模式。”李新说。自2003年参与部委课题捕捉到安检的行业痛点,通过场景应用的深入了解发现可利用AI技术辅助解决这类行业需求问题,可研制智慧口岸与智慧机场、交通物流的各种智能软硬件,从众多的线下场景中打造智慧安全生态。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要巨量数据,更需要巨大算力。十多年前,技术并不成熟,计算力不够,近年,GPU和很多算法技术开源,惠益全球,推进了AI科技的进步。
多年来,虽然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基本稳定,但是它在细分领域工程化落地之路却是漫长的。这个过程犹如熬中药,需要慢慢调试来熟悉目标的每一个特征。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深刻了解具体应用场景的特殊性。比如,在行李的X光图像中,物品的不规则形状、颜色、数量以及互相遮挡,极大地增加读取与分析的难度,从而使得行李的X光图像识别应用只能慢慢推进。因此,多名业内专家认为,相对于对象特征大致固定的人脸识别,行李的X光图像识别要困难得多。
中云智慧利用自身在模式识别、大数据、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领域多年积累的技术,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X光机图像智能识别核心算法。同时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通过多次技术迭代,克服了快速提取与分析数百种物品的数千万个特征点的难关,建立了几十类算法应用模型。正是因为这些长年积累的模型,中云智慧的智能识图服务技术,识别速度只需50毫秒、而一般安检员至少需要5-6s,从识别率和误报率而言,AI已经超越普通安检员水平。可以让人类安检员更加轻松舒适。因为积累了多年人工智能等独特技术优势和细分领域数据,中云智慧成为了国内AI视觉技术商业化先导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