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成了外资“打工仔”

源媒汇
关注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恒瑞医药的“史上最强一季报”,没能带动公司股价上涨。

4月24日晚,国内创新药巨头恒瑞医药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恒瑞医药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达到72.06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实现了36.9%的大幅增长,达到18.74亿元。这两项关键数据不仅刷新了历史同期的记录,更是恒瑞医药自上市以来交出的最出色的一季报。

图片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虽然财报数据喜人,但恒瑞医药在二级市场的股价却并未应声上涨。财报发布次日,恒瑞医药股价虽有小幅高开,但整体走势却显疲软,当日收跌1.68%。

亮眼数据背后,IDEAYA这一海外药企支付的管线首付款,是驱动恒瑞医药2025年一季度业绩快速增长的关键。而公司在资本市场遭遇的“叫好不叫座”困境,深层原因,或可归结为投资者对其这一增长模式可持续性的担忧。

01

BD交易成利润增长核心

恒瑞医药的崛起始于“仿创双轮”驱动。

作为曾经的“仿制药之王”,恒瑞医药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持续的技术积累,向创新药转型。后续通过异环磷酰胺、卡瑞利珠单抗等拳头产品,助推公司在2020年市值突破6000亿元,登顶A股市值第一药企。

但随着国家医保局主导的药品集采政策持续推进,恒瑞医药传统业务遭受重创。公司核心产品在多轮集采中平均降价超70%,直接导致2020-2022年间归母净利润连续下滑。与此同时,创新药在医保谈判中的大幅降价更是雪上加霜。

多重利空因素叠加下,恒瑞医药股价一路暴跌,从最高96元一度跌至26元,“医药一哥”的光环逐渐暗淡。

面对业绩下滑和市场压力,恒瑞医药选择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继续进军创新药市场。

过去几年,恒瑞医药的研发投入从2020年时的50亿元,大幅增加至2024年时的80余亿元,研发费用率从18%提升至29.4%;研发投入增加带来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恒瑞医药创新药业务的营收,从2022年时的8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140亿元。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恒瑞医药创新药业务线的营收增长与利润增速,呈现出显著的“剪刀差”效应。2024年恒瑞医药创新药销售收入达138.92亿元,同比增长30.6%;而同期归母净利润增速高达47.3%,远超营收涨幅。

缘何会出现这种“增收更增利”的现象?

源媒汇梳理恒瑞医药财报后发现,这或许与其报告期内的两笔BD(对外业务拓展)首付款密切相关。

财报显示,恒瑞医药统计的138.92亿元创新药营收中,并未包含这两笔BD业务,而是直接计入了总营收。

2024年,恒瑞医药通过对外授权GLP-1、ADC等创新药管线,获得德国默克1.6亿欧元和美国Kailera 1亿美元的首付款,二者合计约20亿元,约是全年创新药业务的1/7。但与其自营的创新药业务不同的是,由于这类收入无需分摊高额的销售费用,因此利润率相对较高。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两笔BD首付款,恒瑞医药的利润增速才得以超过了营收增速。

而这种情况仍在延续。

恒瑞医药日前交出的2025年一季报表明,其36.90%的归母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20.14%的营收增速。源媒汇发现,与2024年类似,该报告期内收到来自于IDEAYA的7500万美元BD首付款,或许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图片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BD首付款的到账,为恒瑞医药的高速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不过,财报发布次日股价的低迷走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增长持续性的担忧。

02

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根据公开数据,恒瑞医药的BD交易数量,从2021年的2笔,跃升至2023年的5笔;虽然2024年只完成了3笔BD交易,但潜在的交易总金额飙升至数十亿美元;截至2025年5月,恒瑞医药年内已达成2笔BD交易,总金额呈现“阶梯式增长”。

BD业务带来的业绩增加,导致恒瑞医药的核心增长动力存疑。

以2025年一季报为例,7500万美元(约合5.48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推动恒瑞医药营收同比上涨20.14%。但一旦剔除掉这一首付款,公司同期的营收将降至66.58亿元。这样一来,恒瑞医药的营收增速也将从20.14%降至11.00%。

除了首付款以外,BD业务的收入大头,主要来自后期的研发里程碑付款、销售里程碑款以及销售提成。恒瑞医药披露的公告显示,与IDEAYA合作,后续的两项里程碑款最高可达9.7亿美元,此外还有一到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

图片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虽然未来看似美好,但临床开发阶段的高失败率,导致后期存在多重不确定性。

恒瑞医药与IDEAYA合作的药物,为DLL3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主要用于小细胞肺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等晚期恶性实体瘤的治疗。不过,当前该药物的研发成功率尚处于较低水平。公开数据显示,艾伯维旗下的Rova-T,作为此前最早进入Ⅲ期临床的DLL3 ADC药物,因两项关键试验未达主要终点而终止开发。

而恒瑞医药与IDEAYA合作的药物,目前仅处于Ⅰ/Ⅱ期临床,后期若因疗效不足或安全性问题终止开发,前者或将直接损失近10亿美元的潜在收入。

因此后期一旦没有了里程碑款这一收入大头,仅靠首付款,或难以撑起恒瑞医药的高业绩增速。

恒瑞医药通过BD交易实现的利润高增长,本质上是将未来的部分潜在收益,“贴现”到当前的财务操作。这种“卖青苗”模式,在短期内快速增厚业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定风险,利润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自研管线能否继续获得其他药企青睐。

好消息是,这家曾因集采阵痛跌落“医药一哥”宝座的老牌药企,如今手握全球第二的自研管线数量。恒瑞医药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其正临床开发的自主创新产品超过90款。

但需要注意的是,恒瑞医药的“卖青苗”策略,本质是用早期管线的“未来期权”换取当下现金流,这在集采后的“生存阶段”具有现实意义。但随着全球创新药研发进入“深水区”,未来只有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突破的管线,才能持续获得跨国药企的青睐。

针对未来如果没有重磅管线BD引擎是否会失速,以及合作管线面临的潜在风险等问题,源媒汇向恒瑞医药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2025年下半年即将公布的多项Ⅱ/Ⅲ期临床数据,不仅决定自研管线的商业化前景,更将成为检验恒瑞医药能否在BD市场维持“卖方溢价”的关键——若数据亮眼,“卖青苗”可升级为“卖黄金”;若数据失色,则可能面临“青苗难卖、熟苗难收”的双重困境。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原文标题 : 恒瑞医药成了外资“打工仔”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