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从量变走向质变。
来源|医药研究社
创新,向上,迸发。恒瑞医药正展现出这样的势头。
据最新财报,2024年,恒瑞医药营业收入达到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63.37亿元,同比增长47.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达到61.78亿元,同比增长49.18%。
随着业绩增长,公司也已成为创新药赛道的“铺量龙头”。
财报提到,在2024年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发布的“全球制药公司管线规模TOP25”榜单中,恒瑞医药位列第八。另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以2023年新分子实体创新药收入,及截至报告期末处于临床及更后期阶段的新分子实体在研创新药数量而言,恒瑞医药在中国制药企业中均名列前茅。
那么,恒瑞医药靠什么完成了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是否实现了真正的质变?
01
创新药领域“着墨”渐深,靠什么方法论?
如今,在恒瑞医药的发展中,创新药已经占了很大的篇幅。
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创新药销售收入达138.92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同比增长30.60%,创新药销售收入占公司总销售收入(不含对外许可收入)一半以上。
这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仿制药板块的下滑。
恒瑞医药在财报中提到,尽管布比卡因脂质体、昂丹司琼口溶膜等首仿产品纳入医保后取得了较快的收入增长, 但仿制药集采对业绩仍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报告期内,纳入第九批国家集采的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纳入地方集采的吸入用七氟烷和盐酸罂粟碱注射液销售额同比共减少8.44亿元。
不过,随着创新药业务加速成长,带来更大增量,仿制药板块即使受到一定冲击,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那么,恒瑞医药又是如何做大创新药业务的?目前来看,离不开两个方面。
一是研发突破,构建多元化创新管线,促进业务结构优化。
据财报,2022-2024年,恒瑞医药研发费用分别为48.87亿元、49.54亿元及65.83亿元,逐年递增。2024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达到82.28亿元,同比增长33.79%,占营业收入的29.40%,至今恒瑞累计研发投入已超440亿元。
就研发投入这一维度,恒瑞医药还将自身与同行业的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星医药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恒瑞医药的创新力度处于行业较高水平,研发投入金额仅次于百济神州。
几百亿砸下去,成果也十分明显。
财报显示,目前恒瑞医药已在中国获批上市19款新分子实体药物(1类创新药)、4款其他创新药(2类新药),另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约4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
二是全球拓展,BD授权与自主出海双轨并行,增强产品影响力。
财报透露,截至报告期末,恒瑞医药已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启动超过20项海外临床试验,产品在40多个国家实现商业化。
此外,公司积极与全球领先制药企业建立合作,以最大化药品的商业价值。自2018年以来,公司与全球合作伙伴进行了13笔对外许可交易,涉及16个分子实体,潜在总交易额约为140亿美元,首付款总额约为6亿美元,另获得若干合作伙伴的股权。
整体来看,恒瑞医药以产品研发为基础,以全球化布局为主线,最终跑通了创新药业务的商业逻辑。
不过,从仿制向原创转型的道路上,恒瑞医药可能只实现了量变。
02
从量变到质变,打破“多而不强”的僵局
质变,其实是恒瑞医药创新药业务发展中的关键一环。但目前来看,恒瑞医药可能尚未抵达这一阶段。虽然公司的管线规模居于行业领先,但现有产品带来的是否为真正高质且具爆发力的增长还要打个问号。
据了解,2024年,Citeline评选出的“全球制药公司管线规模TOP25”榜单中,前十除了恒瑞医药,基本都是MNC(跨国公司),包括罗氏、辉瑞、阿斯利康、礼来、百时美施贵宝、诺华、强生、默沙东、赛诺菲。
管线数量上,恒瑞医药与这些跨国医药巨头差距并不算大,但营收规模上,恒瑞医药还是难以比肩。据悉,榜单中管线规模次于恒瑞医药、排名第9的默沙东,于2024年实现总营收641.68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制药业务收入574.00亿美元,同比增长7%。
再对比市值同样超3000亿元的创新药龙头百济神州,也不难发现恒瑞医药创新药商业化质量和效率仍有待提升。
据财报,2024年百济神州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商品名:百悦泽)销售额高达26.44亿美元,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超六成。而恒瑞医药的创新药布局则具有“多而不强”的特点,缺少引爆全球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这也指引了恒瑞医药创新药业务的下一步,即从量变走向质变,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放大来看,恒瑞医药产品覆盖的肿瘤、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科学治疗领域均有庞大的持续增长的尚未满足的需求。
比如肿瘤领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3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总数为2078万例,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2342万例。
具体到中国市场,2023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总数占全球癌症新发病例总数的23.7%。此外,中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43.7%,而美国为69.0%,说明中国癌症患者亟需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需求广阔的情况下,恒瑞医药创新动能是较为充足的。
不过,相关赛道也十分内卷。比如,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PD-1单抗已经超过10款,恒瑞医药的创新药产品卡瑞利珠单抗正面临不小的放量压力。
对于恒瑞医药而言,突出产品的竞争优势仍是破局关键。那么,有方向吗?从财报披露的信息来看,恒瑞医药其实已有比较清晰的研发思路。
一方面,加速开发潜在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产品。另一方面,基于广泛的产品组合,最大限度地激发联合治疗的潜力,探索出较目前标准疗法更优的新疗法。
上述布局也是基于公司强大的创新技术平台。例如,恒瑞迅捷模块化ADC创新平台HRMAP、双特异性抗体平台HOT-Ig及HART-IgG,是公司结合了尖端技术的自研平台,具有产生差异化新分子的能力。
另外,恒瑞医药也表示,要保持全球化拓展步履坚定,稳步开展创新药国际临床试验,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国际合作模式,促进“科技创新+国际化”双轮飞转,使业绩持续向好。
总体来看,凭庞大的管线规模,恒瑞医药逐渐在创新药赛道站稳脚跟。不过,创新药红海中药企厮杀更加激烈,要想实现更大的业绩突破,恒瑞医药还是需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推进市场扩张,使自身的创新药业务更具核心竞争力、全球市场影响力。
03
结语
恒瑞医药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中国药企在全球医药创新浪潮中的突围野心。当“规模优势”逐渐转化为“创新耐力”的试金石,其面临的已非单一企业转型的成败,而是如何以更深的临床价值洞察重塑行业竞争逻辑。
从仿制到创新的跨越,本质是一场关于技术沉淀与战略定力的长跑。能否在靶点选择、临床设计等关键环节构建差异化的科学话语权,或将决定中国药企能否真正跻身全球医药创新的核心圈层。这一进程没有捷径。
原文标题 : 恒瑞医药营收280亿元的“冷思考”:当创新药规模优势遇上爆款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