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额颞叶失智误诊成因

阿尔茨海默病
关注

在一项针对额颞叶失智误诊因素的研究中发现,近 70% 的疑似患者最终未罹患该病。

昆士兰大学

2月11日

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UQ)研究人员在一项针对额颞叶失智误诊因素的研究中发现,近 70% 的疑似患者最终未罹患该病。这项研究旨在揭示这种素以诊断难度著称的神经系统疾病被错误诊断的相关机制。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欧洲神经病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上。

研究于2025年1月14日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最新影响因子:4.5)杂志上

昆士兰大学精神科医生 Joshua Flavell 博士与玛特医院记忆与认知障碍诊疗中心(Mater Hospital Memory and Cognitive Disorders clinic)的认知神经病学专家 Peter Nestor 教授及昆士兰大学昆士兰脑研究所(Queensland Brain Institute)团队合作,对 100 例经神经科、精神科或老年科专科医生转诊的疑似额颞叶失智患者数据展开分析

Flavell 博士指出:"在 100 例转诊病例中,34 例为真阳性,66 例属于额颞叶失智假阳性诊断。"

"研究发现脑影像学解读误差(特别是核素显像判读)直接导致 32 例误诊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执行功能等认知评估工具的误用,在 20 例误诊中起到关键作用。"

该研究通过对比初始转诊信息与最终临床诊断,系统揭示了误诊模式的形成机制额颞叶失智作为 65 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失智症类型之一,其诊断挑战性源于独特的病理特征与阿尔茨海默病以记忆障碍为典型表现不同,该病主要累及大脑额叶和颞叶,导致显著的人格行为改变

Flavell 博士强调,研究凸显了在疑似病例中审慎解读诊断检测结果的必要性,特别是在神经影像学和神经心理学评估方面需建立更严格的诊断验证流程

神经科专家分析指出:"我们发现具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更易遭受误诊。"

"脑部影像学误判与认知评估偏差(尤其是标准化神经心理学检测的错用)构成误诊的主要技术成因。"

(a)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真阳性患者的立体定向表面投射成像显示显著额叶代谢减低,其对应灰度图(b,箭头)同步呈现额叶代谢异常。(c) 假阳性患者的立体定向表面投射成像可见半球间裂区配准伪影被误判为代谢减低(箭头),而其灰度图(d)显示葡萄糖代谢水平正常

Nestor 教授强调,临床医师应避免过度解读神经影像学及神经心理学检测结果,在具有精神病史患者群体中,对行为异常是否归因于额颞叶失智须持审慎诊断态度

"临床实践中应更注重直接观测额颞叶失智特异性行为表征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非单纯依赖症状的二手转述。"

研究团队采用纵向追踪设计,将初始转诊诊断与长达五年的终末临床结局进行比对,通过建立平均 36 个月的随访周期确保诊断结论的可靠性

"通过揭示额颞叶失智诊断流程中的认知误区,我们确信该病的临床辨识精度可获得实质提升。"

创立于1909年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参考文献

Source: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Study reveals reasons for misdiagnosis of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Reference:

Flavell J, Ahern EGM, Logan B,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ue-positive and false-positive diagnoses of behaviour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in 100 consecutive referrals from specialist physicians. Eur J Neurol. 2025; 32:e70036. doi:10.1111/ene.70036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上的医疗信息仅作为信息资源提供与分享,不能用于或依赖于任何诊断或治疗目的。此信息不应替代专业诊断或治疗。在做出任何医疗决定或有关特定医疗状况的指导之前,请咨询你的医生。

       原文标题 : 研究揭示额颞叶失智误诊成因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