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CAR-T细胞毒性的新策略

小药说药
关注

-01-

前言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中展现出革命性疗效,但其伴随的毒性反应——尤其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仍是临床应用的主要障碍。据统计,CAR-T治疗后约50%-90%的患者会出现CRS,而ICANS的发生率也高达20%-40%。尽管托珠单抗(IL-6受体拮抗剂)和糖皮质激素已成为标准治疗,但部分患者仍面临难治性毒性或治疗后的肿瘤复发风险。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02-CRS和ICANS的发病机制

 CRS的核心机制是CAR-T细胞激活后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如IL-6、IFN-γ、GM-CSF),触发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级联反应,导致全身性炎症。这一过程与恶性细胞死亡(如焦亡、坏死性凋亡)释放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密切相关。例如,CAR-T攻击肿瘤细胞时,GSDME介导的焦亡会释放IL-1β等因子,进一步放大炎症信号。 

ICANS通常继发于CRS,其发生与内皮细胞活化、血脑屏障破坏及中枢神经系统内细胞因子(如IL-6、CCL2)积聚有关。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癫痫发作甚至脑水肿,可能与CAR-T细胞穿越血脑屏障直接攻击表达靶抗原的神经细胞相关。此外,GM-CSF的过度分泌被发现是ICANS的关键驱动因子。

-03-现有的管理策略

根据ASTCT共识指南,CRS和ICANS按严重程度分级管理:1-2级CRS以退热、补液为主,托珠单抗仅在症状恶化时使用;3-4级CRS需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及ICU支持。ICANS优先使用皮质类固醇,托珠单抗因可能加重神经毒性而被限制。 

关于风险预测与预防性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EASIX评分   

结合基线肌酐、LDH和血小板计数预测重度CRS风险;

桥接治疗  

通过化疗或靶向药降低肿瘤负荷,减少细胞因子释放;

预防性用药  

临床试验探索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或JAK抑制剂(如鲁索替尼)的预防潜力。

-04-新兴的治疗策略   

工程化CAR-T设计,从源头降低毒性   

设计可逆开关系统,通过光控或小分子调控CAR-T活性,实现“按需激活”; 设计低亲和力CAR,减少过度激活风险,同时维持抗肿瘤效果; 设计双靶点CAR,如CD19/BCMA双靶向设计,降低抗原逃逸及脱靶毒性。 

新型生物药与联合疗法 

如Anakinra(IL-1受体拮抗剂):针对难治性CRS,减少IL-1β介导的炎症;Lenzilumab(抗GM-CSF抗体):阻断GM-CSF信号,显著降低ICANS发生率;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抗体与CAR-T联用可增强疗效,并缩短CRS持续时间。 

代谢与基因调控技术  

如通过调控CAR-T细胞的线粒体功能或糖酵解途径,减少炎症因子分泌;敲除CAR-T细胞的炎症相关基因(如IL-6、GM-CSF),或过表达抗炎因子(如IL-10)。 

-05-小结

 CAR-T细胞毒性的管理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与精准调控”。现有策略通过分级干预显著降低了重症发生率,而新兴的工程化设计、联合疗法及基因编辑技术则为彻底解决毒性问题提供了可能。未来,随着对免疫微环境、细胞代谢通路的深入理解,CAR-T疗法将迈向更安全、更持久的“下一代免疫治疗”。 

参考文献:

Novel strategies to manage CAR-T cell toxicity. Nat Rev Drug Discov.2025 Feb 3.

       原文标题 : 管理CAR-T细胞毒性的新策略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