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政治左右,将会是创新药的悲哀

氨基观察
关注

特朗普二次登基,关于创新药国界的问题,注定会被探讨更多。在日前的JPM大会上,这一问题,就被广泛提及,而答案也是喜忧参半。

有人说,担心

有人说,不用担心。

随着特朗普上台后的动作,这一讨论可能仍会继续成为热点。但不管怎么说,从医药产业的本身特点来说,医药不应该有国界。

如果被政治因素左右,让全球生物科技玩家变得更加谨慎,甚至让整个行业变得支离破碎,那无疑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 01 / 特朗普时代的忧虑

站在2015年,看好国产创新药无疑是需要信仰的;但是,站在2025年,看好国产创新药,只需要“客观”二字即可。因为国产创新药崛起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现象、既成事实。

不断攀升的BD规模,NEWCO浪潮的涌起,头部创新药企的盈利,在创新及商业层面,验证着国产创新药的实力。

当然,当国产创新药开始向全球创新药的中心舞台挺进,也可能会让某些事情变得更加微妙起来。

细胞治疗制造商Nkarta的首席执行官、美国游说团体生物技术创新组织前主席Paul Hastings说:“我们警告人们一段时间了,我们正在失去优势。”

“创新现在正出现在我们家门口”。他所特指的创新,正是中国创新药。

随着国内生物科技产业的崛起,行业之外的碰撞逐渐增多。

过去几年,美国以“国家安全”频频将国内一些企业、研究机构“拉黑”。有学者对美国第115届至117届国会涉华提案议题进行了统计。如下图所示,除了影响力、经贸金融,增长最快的议题便是医药卫生领域。

图片

近年来相关提案愈演愈烈,上升到了美国医药产业链和供应链对华过度依赖等问题,要求禁止采购中国制造的药品,鼓励美国医药产业回流等。

不过,整体上,尚未有具体落地的措施。2024年以来持续发酵的反华生物安全法案,也在年末迎来结局,加速落地的想法彻底流产。

史无前例的全球环境,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为了规避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过去两年来,一些跨国药企也的确在审慎评估在华的业务及投资策略。

而在特朗普时代,这种地缘政治风险也不会消失。其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威胁尚未明确界定。特朗普是否会在他更广泛的贸易战中考虑知识产权或进口药物,也有待观察。

这种不确定性风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企的选择。此前,麦肯锡便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跨国药企因为地缘因素,并不会贸然出手收购中国biotech。

日前,吉利德则表示,在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进行对话时会很谨慎。“如果存在与数据保护和此类问题相关的问题,我们会小心翼翼。”

事实上,一旦特朗普政府有所倾向或动作,这种谨慎无疑会进一步在中美生物科技行业蔓延开来。

然而,这种谨慎并不应当成为行业主流。因为,科学不应该有任何界限。站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角度,也不应该有人反对医学和科学的创新。

/ 02 / 促进生态繁荣

当一个新靶点尤其是可以设立成工程化抗体、工程化细胞的靶点得到验证之后,来中国淘金me better项目,似乎正在成为海外的行业性共识。

比如,过去2年,DLL3单抗证明了DLL3靶点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价值潜力,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诺华1亿美元首付款引进传奇生物DLL3 CART,IDEAYA以0.7亿美元首付款引进恒瑞医药DLL3 ADC,罗氏以0.8亿美元首付款引进信达生物DLL3 ADC。

更为重要的是,follow海外已经验证的技术和路线,通过改良实现better之外,过去几年,国内也开始诞生一些引领全球的创新技术。比如PD1/VEGF双抗、EGFR/HER3双抗ADC,都是中国企业率先开辟出相当细分赛道后,海外企业再跟进。

特别是康方生物引领的PD-1/VEGF双抗浪潮,不禁让人感叹,真是风水轮流转:

以前都是我们抄国外的,现在是国外抄我们的。

在这一背景下,还有一个NEWCO趋势正在形成并加强,美国公司在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之后围绕中国资产成立,将知识产权和试验带到美国进行进一步测试。包括Kailera Therapeutics、Verdiva Bio、Candid Therapeutics和Ouro Medicines,这些biotech都以九位数的融资启动创业历程。

无论是风投机构还是大药企,越来越开始选择来自中国的创新药资产,原因无疑是其估值相对低廉,并且质量还算可以。

而在Sofinnova Investments私募股权执行合伙人Maha Radhakrishnan看来,这些是美国公司,即使资产来自中国。“无论谁进入政府,我认为这是一家美国公司,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换句话说,资产来自哪里,并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它能够带领公司/行业去往何处。

无论这些公司的起源如何,一旦它们在美国立足,便融入了当地的产业生态,成为推动美国乃至全球生物科技行业前进的一部分。这种融合,本质上也一直在全球生物科技产业上演。

核心在于,创新离不开一个良好生态系统的打造,这不仅需要企业、人才、资本、科学,也需要竞争。

/ 03 / 倒逼创新进步

更重要的是,来自中国的力量正在倒逼一些事情发生。

一家同样是连续创业公司,Meliora Therapeutics的创始人David Li发现,公司管线中的每一款药物,都有好几个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

加拿大投资公司Canaan的一位普通合伙人Nina Kjellson表示,几乎所有的抗体在中国都有至少5个以上的在研项目。

生物技术投资者兼风险投资公司Curie.Bio的创始人Alexis Borisy则表示,任何人在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所做的任何事情,你可能都能在中国生态系统中找到10到50个版本。

大家甚至发现,这些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们,临床进度并不比北美市场慢,“如果按美国的标准尺度,很多甚至领先一年半到两年时间。”

简单来说,创新这件事没有变化,而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给美国biotech和支持他们的风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它们除了要一如既往专注“新奇和创新”,为市场带来一些差异化东西的同时,更要关注,已经大幅上升的竞争标准。

因为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有可能你想做的一个分子,中国企业已经在做了。而这将倒逼它们创新进步,重新审视战略布局。

站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角度,创新竞赛标准大幅提升,也绝不是坏事。更多、更好的药,更快面世,为全球患者带来希望。这不仅是国产创新药崛起的意义,更是人类医学进步的体现。

这也是为什么说,医学无国界。

/ 04 / 总结

创新,改变一切。

从第一款me too药物埃克替尼的获批上市,到传奇生物的CAR-T药物西达基奥仑赛成功在美国上市,再到百济神州的me better药物泽布替尼成为首个国产10亿美元分子,再到康方生物的FIC药物AK 112头对头PK默沙东的K药……

这背后,是在各方积极参与下,国产创新生态从逐步建立到初步成熟。过去10年间,资本的进入、政策的支持和无数药企的起落浮沉相交织,最终才在今天,为中国创新药企换来了一个接近舞台中央的机会。

当然,这也让地缘政治风险,变得难以回避。

这种不确定性风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外药企的选择。比如吉利德,尽管为中国创新点赞,但也明确表示,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进行对话时会很谨慎。

然而,没人应该反对医学和科学的创新。在外力因素下,这种谨慎反而会影响行业的进步与繁荣。

       原文标题 : 如果被政治左右,将会是创新药的悲哀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