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牙没“钱途”,“牙茅”跨行看眼

源媒汇
关注

作者 | 胡青木

主编 | 苏淮   

“牙科界的茅台”——“牙茅”通策医疗(600763.SH)最近被监管部门点名,不过却是缘于“不务正业”

通策医疗5月16日、17日连发两份公告,因逾期归还财务资助款,通策医疗及时任董事长吕建明等相关负责人被监管警示。这距离吕建明卸任上市公司董事长一职仅仅一个月。

公告显示,这次被警示主要涉及通策医疗于2018年至2020年8月期间,向浙江通策眼科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通策眼科”)提供的总共2.6亿财务资助款中未还的1.12亿。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财务资助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偿资助,通俗来讲就是不需要还款;另一种是有偿资助,借款方需要按照约定连本带息还款。此次通策医疗提供给通策眼科的财务资助款属于后者。

2023年3月,通策医疗披露,通策眼科将于2023年年底前全部归还上述财务资助款。不过源媒汇梳理公告发现,通策眼科并未按时归还本金,只偿还了利息1186万余元。

今年1月,通策医疗再度披露,未能在2023年年底归还欠款的原因是,浙江大学眼科医院与通策眼科2023年度资金结算延期。通策眼科将于今年一季度归还剩余财务资助款,如届时未归还,实际控制人吕建明将代为履行归还义务。

但是到了一季度末,通策眼科仍未归还欠款。

今年4月2日,通策医疗发布公告,称通策眼科预计将在4月15日前归还财务资助款及利息;直到4月8日,通策医疗对外公告,通策眼科已将全部财务资助款1.12亿元本金及利息归还。

图片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欠款是还上了,但是外界仍然好奇:一家牙科公司,怎么“掺和”到眼科里面去了?

01

“牙茅”进军眼科

源媒汇梳理公告发现,通策医疗涉足眼科医疗领域始于2017年。彼时,通策医疗受让通策眼科20%的股权,通过控股股东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其眼科中心的合作,整合眼科医疗服务行业优质资源,投建位于杭州西湖大道1号的浙江大学眼科医院。

在此期间,基于眼科医院投资公司投资建设浙江大学眼科医院的需要,经2018年2月2日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通策医疗将投入2.6亿元用于眼科医院投资建设。不过原定于2019年开业的这家眼科医院,最终直到2021年12月才投入使用。

图片

图片来源于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官网

虽说“好事多磨”,但是从牙科跨界眼科,这条路真的如通策医疗预想的一样好走吗?

源媒汇通过天眼查查询通策眼科的相关信息,但是该公司的经营信息以及财务信息均未公示。同时,通策医疗的年报中也未出现眼科相关的营收数据。

图片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针对通策眼科的经营情况,源媒汇向通策医疗方面发送了邮件询问,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业内其他公司的表现,窥得眼科行业的经营现状。

以“眼茅”爱尔眼科(300015.SZ)为例,公司2023年实现门诊量1510.64万人次,同比增长34.26%;手术量118.37万例,同比增长35.95%;相较于2019年疫情前663万人次的门诊量以及61万例的手术量,均有大幅提升。

在门诊量和手术量双增的推动下,爱尔眼科的业绩也得以提升。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203.67亿元,净利润33.59亿元。相比于疫情前2019年的99.90亿元营收、13.79亿元净利润,均实现了超过100%的增长。

但是源媒汇发现,爱尔眼科的股价却并未随着业绩的上涨而上升。自2021年6月底爱尔眼科冲击42.64元(前复权)的股价新高以后,股价便一蹶不振,虽然后续有所反复,但是整体仍处于下跌走势之中。哪怕爱尔眼科交出了良好的业绩答卷,市场仍不买账,股价一跌再跌,毫无反弹迹象。

图片

图片来源于东方财富软件

无独有偶,同属一个赛道的希玛眼科(03309.HK)与光正眼科(002524.SZ),二者股价走势和爱尔眼科如出一辙。

 某一只个股的走势低迷,可以说是和自身经营有关,但当同行业的个股走势都比较趋同的话,那肯定是整个行业出了问题。

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是:眼科这一赛道,正变得越来越拥挤。

公开资料显示,在眼科医疗市场需求增长的推动下,我国非公立眼科医院数量飞速上涨。2018-2022年这几年间,我国非公立眼科医院数量就增长了约一倍,2022年非公立眼科医院数量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3.83%。非公立眼科医院的数量快速增多,使得我国眼科医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有业内人士对源媒汇表示,眼科行业的前景仍旧光明,但是在竞争加剧的预期下,叠加行业估值回归的趋势,相关个股的这轮下跌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也是市场对其高估值能不能跟得上业绩增长担忧的释放。

跨赛道进军眼科的通策医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吕建明的通策眼科共对外投资了10家眼科相关企业,其中眼科医院6家、眼镜及视光公司4家。这10家企业中,除了一家眼科医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外,其余企业均位于浙江省境内。

不惜承担跨赛道失败的风险,也要挤破头往眼科行业里钻,通策医疗为何要这样做?

02

被迫跨界

截至5月24日收盘,通策医疗的股价相比于2021年421.99元(前复权)的高点,已经跌去84.24%,同期医疗器械行业的跌幅为47.78%,大盘跌幅为13.40%。通策医疗巅峰时的市值曾超过1300亿元,如今跌得只剩下200多亿元,连昔日的零头都不到。

造成通策医疗市值蒸发超千亿的原因,除了行业整体的估值回归以外,还与所有医药以及医疗器械都需要面对的大槛——集采分不开。

图片

图片来源于东方财富软件

2022年9月,种植牙集采的靴子终于落地,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2023年1月11日,在国家医保局指导和协调下,四川省医保局牵头形成口腔种植体系统省际采购联盟,全国各省份均积极参加。这次集采,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5%。

集采后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据华福证券测算,种植牙集采前,2020年国内种植平均价格约为10616元/颗;2023年集采后,国内种植平均价格约为5867元/颗,种植价格平均降幅约为45%。

“2021年我母亲去种牙的时候,三颗牙花了将近三万五,当时属实是被这个价格吓到了。后来听到同事说种牙便宜了,我也被蛀牙折磨得受不了,然后2023年国庆那会去拔的牙,为了口腔美观又种了两颗,前前后后一共才花了一万四千多。”此前饱受蛀牙痛苦的张女士告诉源媒汇。

2021年前,通策医疗历经了一段黄金发展期,营收从上市时的不到亿元扩大至27.81亿元,归母净利润也从千万元规模扩大至7.03亿元;2022年,公司受疫情影响营收、利润双降;2023年,公司营收小幅增长4.7%,但净利润仍然下滑。

通策医疗曾在2022年年报中提出,2023年确保收入增长不低于25%,但最终4.7%的增幅与预期相去甚远,这与种植牙集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图片

图片来源于巨潮网财务对比

通策医疗2023年年报显示,为了应对种植牙集采,公司出台了两项措施:一是向患者推出低价种植业务,进而提升市场占有率;二是调整种植牙收费体系,做到线上线下统一管理。

但是,想通过“薄利多销”来实现反击的通策医疗,却没有如愿以偿。

2023年,通策医疗共种植5.3万多颗牙,同比增长47%,但是种植业务收入仅同比增长6.95%。此外,在种植牙集采的影响下,通策医疗2023年的毛利率为38.53%,与上年同期的40.81%相比有所下滑;公司净利率为20.32%,与上年同期的22.65%相比也出现下滑。

图片

图片来源于公司公告

业绩增长失速、增收不增利的通策医疗也不再乐观,在此前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吕建明提到,集采后的舆论误区是把种植牙变成了简单的商品买卖,完全没有考虑适应症和其他医学问题。同时一些机构为了抢抓用户,开启了流水线种植模式,此举极端地偏离了种植牙的医疗本质。长远来看,这些影响要超过集采政策。

由此看来,主营业务增长放缓,跨赛道进军眼科,或许是通策医疗的无奈之举。

二级市场一直有“金眼、银牙、铜骨头”的说法,指的就是眼科、牙科和骨科等细分医疗赛道往往具有利润率高、门槛高、市场估值高的特征。其中眼科作为利润率相对较高的细分行业,可能也是通策医疗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彼时通策医疗方面对进军眼科赛道表示,在需求增加和消费升级的共同作用下,眼科诊疗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大,是目前相对稀缺的高确定性成长行业。公司布局眼科医疗,亦是旨在开启牙科以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有意思的是,源媒汇在梳理公告时发现,通策医疗实控人吕建明在今年4月17日卸任董事长;次日,他的女儿吕紫萱被聘任为公司董事。

图片

图片来源于公司公告

公司年报显示,吕紫萱1993年出生,为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硕士、经济学学士。她此前的任职经历亦多与通策医疗关联的眼科公司相关。这不禁让人好奇,通策医疗跨界进军眼科,除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外,是否也是为了“二代”接班铺路?

图片

图片来源于公司公告

目前通策医疗的财报中,还未出现眼科相关的营收数据。在主营业务增长受阻、被迫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背景下,通策医疗未来能否抓住眼科这一“救命稻草”,还需要看后续的市场表现。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原文标题 : 种牙没“钱途”,“牙茅”跨行看眼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