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语叔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3月的国际科技界有两个重大新闻。
当地时间3月14日,Space X成立22周年之际,这家公司拿到了历史上最好的生日礼物。
当天早上,Space X公司迄今建造的最强巨型火箭“超重型星舰”进行了第三次试飞,成功将无人驾驶的上级火箭送入太空。虽然在返回地球大气层过程中,“星舰”最终失去信号,被外界认为可能已经解体,未能进行最后的受控落海环节,但有史以来最大最重的火箭成功发射,已经是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
无独有偶,与马斯克一样引爆科技圈的,还有英伟达老板黄仁勋。
美国时间3月18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GTC大会现场的开幕演说更是备受外界关注。在开场,黄仁勋以“这不是一场音乐会”进行调侃。
除了在AI芯片领域的进展,黄仁勋出人意料地发布了系列机器人研发芯片和平台,以及一系列机器人预训练模型、库和参考硬件,在生成式AI基础模型和仿真工具,以及英伟达算力的支持下,进一步对人形机器人应用优化。
在黄仁勋的主题演讲过程中,迪士尼生产的使用相关英伟达芯片的Orange和Green机器人也登上了舞台,被认为是最像星球大战里的机器人。
这两则新闻引发行业震动,原因就在于两者的颠覆式创新。
如果深度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能实现颠覆式创新的科技大佬一直都坚持的是第一性破局思维。所谓第一性破局思维,就是要有洞察本质的能力,其作用是揭开问题表象,抓住问题本质,打破原有系统的思维局限,开展更大边界更有价值的创新。
有意思的是,跟两位大佬不谋而合的,还有一家中国健康企业。
就在黄仁勋大会发言的第二天,平安健康发布了2023年的财报。凭借丰富的保险及金融客户端、企业端等医疗健康服务的资源和能力,平安健康深化落地管理式医疗战略,全年营收录得46.7亿元,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47.6%至3.3亿元。业务结构实现持续优化,推动公司毛利率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至32.3%,盈利有望加速实现。
从财报表现来看,坚持在管理医疗领域的投入和引入科技支撑,是平安健康有如此亮眼数据表现的最根本原因。
而他们坚持管理医疗方面的投入,恰恰是利用破局思维,从而找到了大健康领域真正的行业痛点和发展难点。
1、管理医疗或是大健康的终点
平安健康认为,2023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就是深化“管理式医疗”模式。与很多健康企业不同,平安健康对于管理医疗的认识更加深入。
一直以来,大众对于“大健康”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体检这一环节,这种片面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国内企业在健康产业中的全面发展。
这其实就是第一性破局思维所说的“思维盲区”,只有突破这样的盲区,才能真正实现行业的颠覆式创新。
这点,平安健康做到了。他们通过对整个行业的梳理,找到用户真正参与体检的核心原因,即提前发现潜在苗头的疾病,并尽早去处理。
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平安健康觉得管理医疗的核心,是通过各种对于用户健康的提前管理和介入,在疾病潜在发生的时候就解决,帮助用户用最少的代价来换取最平稳、最长期的健康状态。
也因此,平安健康结合平安集团的各种资源,通过协同的方式调动保险+医疗健康等方面的资源,坚持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暖心服务,并不断升级、深化技术赋能,助力服务提效和用户体验改善。
尤其是在特色体检、在线问诊、预约挂号及陪诊、控糖管理、重疾专案管理等服务基础上,以平安家医作为用户服务和运营的枢纽,打造“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体验,用户使用率及满意度不断提升。
现在,平安健康通过一个家庭医生入口,整合家医、专医、名医、就医等服务资源,高效链接“到线、到店、到家”的丰富服务网络,可实现“小病极速诊、慢病规范管、大病精准转”,为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端到端的就医体验。
公开资料显示,平安健康已构筑起一张覆盖29个科室、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组成的强大网络,携手近2500位知名专家,有力保障了用户多元化、多层级的医疗健康需求。同时,围绕八大重点专科设立了23个专病中心,形成标准化的诊前、诊中、诊后解决方案。
以备受关注的慢病管理为例,平安健康特别推出针对控糖、降压、减重三大慢病的定制化服务,为每位用户量身打造个人健康档案,并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全程跟踪管理,有力促进了用户健康状况的显著改善。
与此同时,平安健康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在平安健康平台上展现出强大的潜力,目前覆盖约3.6万种疾病、42万疾病术语,并实时对接全球3000万篇顶尖医学文献及2万份临床指南,每日更新万余条医学知识,有力赋能医生在服务全链条的应用实践。
这其实就“打”到了用户真正的痛点上。财报显示,2023年度,家庭医生会员覆盖近1300万人,家医服务人均使用频次3.7次,较2022年提升0.8次,用户问诊五星好评率超98%。
2、协同能力是做好管理式医疗的根本
通过第一性破局思维认识到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一方面,找到真正能解决消费者需求的各种因素和资源难点是另一方面。
在风云变幻的财经界,有这样一群创业者,他们手握创新的火把,却往往倒在实现梦想的途中。他们洞察了市场的脉动,理解了消费者的渴望,却忽略了将这一切化为现实的关键——协同能力。正如知名管理学家克里斯坦森所言:“问题比答案更加重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相比更重要。”
在平安健康的世界里,保险与医疗不再是两个孤立的领域。他们通过深度的融合与协同,打破了传统的界限,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健康管理体验。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资源的整合上,更体现在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和满足上。
平安特色的管理式医疗模式,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金融端、企业端、个人端三大支付方协同工作,通过产品融合、权益采购、增值服务等多种业务模式,共同推动健康管理的进程。
数字是冰冷的,但背后的故事却是温暖的。过去一年,平安健康的付费人数增至约2630万,同比增长6.7%,单客价值(ARPU)同比增速7.5%。而联合平安人寿打造的“臻享RUN”服务体系,更是将信任升级,据悉,使用了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其客均合同数、客均AUM分别为其他个人客户的1.6倍、3.4倍,这无疑是对平安健康协同服务能力的最好证明。
在企业端,平安健康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协同能力。通过帮助企业改善员工健康状况,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平安健康助力企业打造幸福职场。过去12个月内,企业端服务付费用户数超510万人,同比增长75%,累计服务企业客户1508家,较去年同期增长530家。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平安健康对企业需求的深度理解和满足,也是其协同能力的生动体现。
3、价值融合是终极目标
管理式医疗远不止于对个体健康的呵护,更在于将用户所追求的价值、行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受益者。
只有这样,真正的用户健康管理才能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完美实现。
作为集团医疗养老生态的旗舰,平安健康以“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为双核心枢纽,通过多场景、全流程的覆盖,将保险与居家养老紧密结合,实现双向赋能。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边界,更将健康管理的理念深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
一方面,平安健康与各大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以及兄弟公司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庞大的个人用户市场和企业客户资源。凭借集团强大的科技能力和数据库资源,以及北大医疗集团的专业支持,平安健康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提高服务效率,为用户带来更加专业、便捷的医疗健康体验。
另一方面,平安健康持续创新,打造出多场景、多形态的医疗养老服务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更在获客、留存以及客单规模提升等方面为主业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主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平安健康的业务模式中,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被称为“3+2+3”的模式,不仅体现了平安健康对服务品质的追求,更展现了其在推动医疗健康管理行业发展中的领导力和创新力。
在家庭医生服务方面,平安健康借助集团的科技力量,大力推动AI辅助能力的提升,全面升级医生辅助工作台。从系统收集到报告解读,从健管建议到动态体征监测,再到病例结构化整理,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优化,旨在提升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这使得平安家医能够更高效的为用户提供专业、全面、细致的医疗健康服务。
而养老管家则是平安健康在居家养老领域的又一创新举措。通过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和医生管家的三位一体服务,平安管家为居家老人提供了好医、好住、好玩三大场景下的全方位服务。其中,在“医、住、乐、护”四大方面,平安健康更是联合行业专家和头部企业,共同制定服务标准,共建和升级产品体系,以解决养老服务领域缺少标准、缺少品质、品质参差不齐的痛点。
财报数据显示,平安健康的战略业务呈现出强势增长态势。保险及金融客户端的医健养服务收入达到22.0亿元,同比增长14.8%;企业端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服务收入也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81.2%。
这样的表现说明,推动所有相关方的价值融合才是管理医疗最终应该达到的目标。而这一点也恰恰是第一性破局思维带给平安健康的一个结论。
平安健康资深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臧珞琦女士表示:“战略业务增长促使盈利上岸加速。”“降本增效是目前的财务结果而不是业务实现的路径和举措。”这其实恰恰说明此次财报的表现,实际上是跟平安健康找到自己未来真正发展的路径和行业的核心痛点与发展方向有关。
注重管理式医疗这条线背后,是平安健康对第一性破局思维的坚持。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原文标题 : 平安健康是怎么破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