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近视防控乱象下,角膜塑形镜撬动百亿市场的背后…

一点财经
关注

前不久,“晒眼皮”莫名上了热搜。顾名思义,就是在太阳底下闭眼,让眼皮享受日光浴。

不少近视患者相信,这种做法可以延缓近视,甚至可以让近视度数“清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收割智商税的做法,晒眼皮不但不会缓解近视,还有可能晒伤眼球和眼睑皮肤。

不过,当许多人对这个说法趋之若鹜,其实能窥探到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视高发、低龄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我国超7亿人为近视患者,其中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许多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戴上了厚厚的镜片。

当近视变得普遍化,随之而来的,是家长群体的“近视焦虑”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据新华网相关报道,有部分商家通过“降低近视”“治愈近视”等噱头,兜售缺乏科学依据的产品,比如近视滴眼液、近视眼压疗器、明目膏等等。这类产品价格不菲,效果存疑,有的还存在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风险。

事实上,近视是不可治愈的,并没有所谓的“偏方神药”,我们能做的只是尽一切可能延缓近视的发展,尽量避免成为高度近视。目前被科学认证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光学手段,如多点离焦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OK镜)等;另一类是药物手段,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其中,综合比较来看,角膜塑形镜(OK镜)是安全有效、临床应用时间较长且研究最为充分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面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巨大需求,除了眼科医院和眼视光门诊等专业机构日益增多以外,各类形形色色的近视防控机构和眼视光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不少机构利用家长对孩子近视的焦虑以及在专业知识上的盲点,虚假包装、夸大功效,让人防不胜防。

在NBA比赛中,一场赛事的胜利离不开战术的制定、球员的配合。那么,在近视防控这场必须要赢的比赛中,陷入焦虑的家长们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踏入“战术陷阱”,走向胜利的方向呢?

01

角膜塑形镜的“价值真容”

在近视防控上,大部分国人花的力气不少,但知识盲区更多。

为了防控近视,很多人会给电子产品贴各种“防蓝光”膜,睡前敷眼贴或蒸汽眼罩,买一大堆护眼产品等等。

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方法有没有效果。只要买了用了,至少心理上舒服了。

到目前,在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增长这块,被认为比较有效的方式有配戴多点离焦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等。但哪种更适合自己、更有效,大部分人往往了解不足。

那么,角膜塑形镜究竟如何防控近视?相比多点离焦框架眼镜又有哪些优点?

这需要从内在原理上寻找答案。

多点离焦框架眼镜,顾名思义就是镜片除了中央有正常用来看远的光学区以外,周边还分布着用于近视控制的“离焦区”,其由数百个微小的正透镜组成,光线通过镜片后可以形成视网膜中央聚焦像及周边近视性离焦像,让眼睛在获得清晰视力的同时,抑制眼轴增长,控制近视度数加深。

理论上来说,无论哪种品牌的多点离焦框架眼镜,一般要求全天配戴12小时以上,才可以达到最佳防控效果。因此,多点离焦框架眼镜的防控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戴者的依从性,而很多家长和近视患者又存在“眼镜戴多了不好”的误区,特别是一些低度近视或一眼近视一眼正常的患者,戴镜依从性往往不好,导致配了多点离焦框架眼镜,近视防控效果依然不佳。

而角膜塑形镜的控制原理,则是通过其独特的逆几何设计(与角膜本身的形态相反),经过夜间配戴能够可逆性地改变配戴者的角膜形态,导致角膜中央变平而中周部微微隆起,角膜中央变平可以矫正近视度数从而提高裸眼视力,中周部微微隆起能够提供视网膜周边的近视化离焦信号,在拥有清晰裸眼视力的同时能减缓眼轴增长,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发展。

角膜塑形镜最大的特点是晚上戴镜,白天取下镜片后能保持一天的清晰视线,与多点离焦框架眼镜相比,它不存在因为白天戴镜“依从性“不好而导致近视防控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也有效解决了配戴框架眼镜“运动不方便”、“阻碍视野”及“眼镜掉落损坏”等问题,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角膜塑形镜的另一大特点是个性化设计,它的各个镜片弧段是可以调整的,能够根据孩子的眼部形态和参数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从而保证其最佳的近视防控效果和最好的戴镜安全性,这也是多点离焦框架眼镜无法实现的。

前不久,爱尔眼科被全球知名跨国型市场咨询公司沙利文,授予“中国角膜塑形镜验配量第一(累计超100万例)”等系列认证。近期,爱尔眼科从在其医疗机构验配的众多角膜塑形镜配戴者中随机选取了1万多名配戴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发布了《爱尔眼科角膜塑形镜临床应用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使用角膜塑形镜一个月后,低度近视人群中的95.1%可使视力提升至0.8及以上。即使是中度的近视人群(300-600度之间),在配戴角膜塑形镜一个月后,也有86.7%的患者裸眼视力可提高至0.8及以上,三个月后这个比例能达到89.40%。

因眼轴生长不可逆,对于适龄儿童青少年,越早配戴角膜塑形镜,到成年近视度数稳定时,眼轴累计增长的量越小。

此外,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防控疗效也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和多项专家共识的认可,并纳入多项近视防控政策,《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直接指出:“角膜塑形镜,是目前临床上应用于近视控制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之一。”

从应用率上看,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角膜塑形镜临床应用率仅为1.26%,这数字到了2021年也仅提升至1.68%,远远低于2018年的中国香港(9.7%)、中国台湾(5.4%)和美国(3.50%)。由此可见,中国角膜塑形镜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前景可观。

在未来,随着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方面的优势不断被视光行业从业者、近视患者及家长所熟知,预计会有更多的人采用这种近视防控方式。

02

角膜塑形镜发展的三大阶段

随着应用率的逐步提升,角膜塑形镜也在创造庞大的市场规模。

华经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角膜塑形镜在国内8-18岁青少年近视人群中的渗透率可达到3.48%,终端市场规模达431.4亿元。

不过,回过头来看,中国角膜塑形镜形成当下的市场规模,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探索、规范和发展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97-2000年)

纵观全球,第一代角膜塑形镜早在1956年就诞生了。但直到1997年,我国才进入角膜塑形镜的探索阶段。

1997年,角膜塑形镜进入中国,不过,当时市场对这项技术了解不深、管理不规范,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比如,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公司和眼镜店在利益的驱使下,纷纷将角膜塑形镜当做普通商品出售。然而他们并不专业,也很少提醒配戴者要注意使用卫生,患者教育做的很不充分,导致很多配戴者没有及时复查,甚至在感觉不适后也没有及时就诊,最后出现问题。

值得高兴的是,国家从那时起已开始密集关注监管问题。

2、规范阶段(2001-2018年)

2002年,国内第四代角膜塑形镜已经出现。

其镜片选取高透氧系数材料,工艺设计采用四区多弧设计,能够保证安全过夜配戴,镜片塑形效果快、配戴舒适、安全性高,且被证明拥有良好的近视控制效果,随着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不断增高,导致儿童青少年成为使用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阶段国家正式开始对角膜塑形镜进行强化管理。2001年,原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出台管理法规,对角膜塑形镜进行了严格的监督管理。同时,国家也在不断提高对角膜塑形镜的认可和重视。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首次将角膜塑形镜纳入单纯性近视矫正措施,认定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方面的有效性。

3、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

就像指纹识别一样,每个人的角膜也有唯一性。不过,第四代角膜塑形镜的验配要实现“因人而异”,需要依赖有经验的专业医生确定参数。由于有经验的专业医生数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近视防控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呼唤更加智能化的验配方式,主打数字化的第五代角膜塑形镜开始备受青睐,它主要依靠的是更先进的算法,能够达到有经验的专业医生的水平,实现“量眼定制”,根据个人角膜数据进行自动的精准定制。眼下,第五代角膜塑形镜已在不少国家普及,比如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数字化定制角膜塑形镜比例,已经达到70%。

在国内,政策利好不断给角膜塑形镜打开发展通道。在技术迭代和政策推动下,国内的角膜塑形镜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那么,是不是随便找一家验光机构验配角膜塑形镜,都能一劳永逸?并不一定。

03

三大指标: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奠基石”

少有人知道,角膜塑形镜作为近视控制的一种有力手段,其核心的环节在于验配阶段。而验配后能否有效延缓近视发展、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等,取决于三个关键方面:医疗资质、医疗团队、医疗服务。

1、医疗资质——首次选择的基础条件

角膜塑形镜属于国家规定的三类医疗器械,只能在具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机构验配。同时,国家对验配机构的设备配置、医生资质等都有严格要求。

因此,医疗资质是患者选择某家医院的首要标准,也是基础条件。并且,从角膜塑形镜产业的高度来看,医疗资质也是从根源处解决合法合规性问题,消除乱象的关键。

另外,医院是否被授予“全国角膜塑形镜安全重点监测哨点单位”,也是患者选择的重要标准,因为它承担着推进角膜塑形镜安全验配指导、监控并发症的职责,可以为角膜塑形镜安全验配、规范验配及正确使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目前,国内共有119家角塑安监哨点单位,其中有河北省眼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爱尔眼科医院(总共22家,占比超1/6)等等。

医疗资质是一道门槛,是守护患者安全的防护线,是能让患者放心,也是能提升品牌价值影响力、推动行业规范化的基础。

2、医疗团队——基础条件之上,验配好坏的硬性标准

医疗资质只是基础条件,医疗团队才是决定角膜塑形镜验配好坏的硬性标准。

要知道,不同品牌的角膜塑形镜,无论从材料还是设计来看,区别其实并不大,但是如果医生给的参数不正确,医疗团队的水平不够,就容易造成近视控制效果不佳,甚至是眼球的损伤。

一般来说,拥有更多专家团队的医院,其医学水平相对能让更多人信服。

比如,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是国内领先的眼科专科医院,其博士生导师杨晓教授曾在第九届中国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名师讲堂上表示:“过去20年里,临床医生发现角膜塑形镜可以控制眼轴增长,大概能达到40%到60%的控制效果。而随着近5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将角膜塑形镜优化设计后,其有效性能提高至80%。”这番言论,获得不少人的认同,也提升了近视患者的防控信心。

另外,有的医院的医疗团队组成也能让更多患者放心。在爱尔眼科医院,配一副角膜塑形镜会由5人组成的专业验配团队来完成,包括专科医生、专业验配师、专属护士、24小时客服助理以及大数据监测质控人员,这就把验配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至于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大家最为关注的是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生率。国际上报道的角膜塑形镜使用者中,平均感染性角膜炎发生率为0.77‰,儿童为1.39‰。随着角塑验配在我国的逐渐规范,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医院的验配安全性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以爱尔眼科为例,其角膜塑形镜不良反应率常年保持在0.21‰及以下,这样的数据背后是完善的医疗制度、严格的医疗流程、优质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发挥着支撑作用。

对于患者来说,在医疗资质的基础上,医疗团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安全系数和预期。

3、医疗服务——主观体验感的来源,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关键

如果说,医疗团队是决定患者体验的硬性标准,那么医疗服务就是主观体验感的来源。

要知道,角膜塑形镜不止是验配这一个环节,而是一整套的从检查到评估,再到个性化定制和复查随访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因此,标准的专业流程及优质的全程跟踪服务,是保证角塑验配品质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口碑持续发酵的动力。

在服务上,有些医院服务比较出色,但是由于患者较多,不一定能让每一个人的服务体验都保持在高水平。毕竟,数据显示,2021年,3275家三级医院接待了22.3亿人次,平均每家医院每天要服务1865人次。

这些年,随着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对服务体验、复查便捷度提出更高要求,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医院会获得更多偏爱。比如,爱尔眼科等,除了能提供出色的精细验配,还设有专人客服跟进后续的角塑配戴教学、复查提醒等等。

总之,医疗资质是基础,医疗团队是决定验配好坏的硬性标准,医疗服务是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关键,这三大标准是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奠基石”。在三个方面做到出色,才能获得更多患者的青睐和认可,同时也能推动角膜塑形镜行业进入更良性的发展通道。

04

结语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会“用脚投票”,选出最让自己满意的机构。

在验配数量上,大众偏向选择更省心、服务更好、综合能力在线的医院。在众多医院中,验配角膜塑形镜长达17年的爱尔眼科成为重要的选择之一。近5年,爱尔眼科验配量整体增长146%,今年被全球知名跨国型市场咨询公司沙利文授予“中国角膜塑形镜验配量第一(累计超100万例)”等系列认证。这背后,源于爱尔眼科在医疗资质、医疗团队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持续投入。

行业领头羊能否保持领先位置,不仅关系大量患者的就医体验,更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机构不断完善人才考核和培训体系,设立技术标准,持续为行业创新探索,这样不仅能给患者带来持续的、优质的体验,还能不断推动行业发展。

       原文标题 : 深度观察|近视防控乱象下,角膜塑形镜撬动百亿市场的背后…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