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的创新大潮,改变了整个医药行业原有的生态。
但就像技术颠覆的其他行业一样,在创新药行业发展早期,与创新能力的提升相伴的是各种质疑。研发、商业化、内卷……多个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整个市场悲观情绪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今年以来,一些企业的表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固有认知。
百济神州业绩的爆发,让市场开始相信,不管是内卷的国内市场,还是充满挑战的海外蓝海,都是国内药企可以掘金的领域。传奇生物的表现,更是佐证了这一点。
很显然,市场对于创新药企的商业认知的“偏差”,最终会因为企业的行动和数字而逐步消失。
与创新药有关的质疑,还是要用创新药的办法去解决。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在这条路上加速前行。最新公布半年报的亚盛医药,又是这样一个例子。
/ 01 / 商业化销售放量显著背后
与市场情绪形成截然不同反差的是,部分药企在持续跑出加速度。
亚盛医药也属于这一行列。上半年,公司收入为1.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9%。这主要得益于公司首个上市品种耐立克进入医保后放量显著。报告期内,耐立克销售额为1.08亿元,同比增幅为37%。
拆分来看,新版国家医保目录3月1日才正式实施,公司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153%,盒数同比增长560%。医保放量效应明显。某种程度上,这就像一场马拉松赛跑中,原本没被注意到的选手突然加速,迅速成为焦点。
当然,耐立克的表现并没有脱离商业本质定律。一款创新药的商业表现,会受到商业团队、政策各方面的影响,最核心的因素则在于,药物本身是否以患者需求为研发导向。这也是耐立克取胜的底层逻辑。
作为国内首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耐立克是目前唯一针对携T315I突变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靶向药。
T315I突变在耐药CML中的发生率达25%,临床端却面临无药可医的生存困境。耐立克的出现,满足了该人群迫切的治疗需求;唯一性,决定了其具有爆发力。
与此同时,耐立克良好的临床数据,为患者带来更好临床获益的同时,放大了自身商业价值。
根据公司此前公布的临床数据,对于T315I突变的CML慢性期或加速期成年患者,耐立克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缓解率和缓解深度会进一步增加。
例如,根据公司开展的HQP1351CC201研究,在慢性期患者群体中,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达到85.7%,总体生存率更是高达100%。
出色的治疗效果,最终会通过多个维度反馈到商业化数字。
首先,是患者用药持续时间长。因为强效持久的效果,会使得CML趋近于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病管理管理。单个患者更长的生存期,自然意味着更长的用药周期。
其次,患者数量累积效应显著:较高的生存率,会延长现有患者的生存周期;随着新增患者的出现,存量患者规模持续增加。
两大因素共同造就了,耐立克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而医保的支持,则是加速了耐立克价值释放进程。正如上文所说,耐立克进入医保后,在二季度实现了显著的放量趋势。
基于临床未满足需求出发,用更好的临床数据换回患者和监管的支持,耐立克无疑是用“创新药的办法解决市场质疑”的典型例子。
/ 02 / 刚刚开始释放的增长动力
耐立克的表现是对质疑者们一次极佳的回应,然而首发产品证明自己的产品力、商业力,还只是第一步。
相较于过去如何成为黑马,在追求更高确定性的今天,市场更在意的是,增长势头能持续多久?因为这决定了想象空间,也决定着药企能否真正打破市场的质疑与担忧。
理论上,耐立克是兼具爆发力与超群耐力的长跑选手。因为长远来看,耐立克的潜力释放,分为三部曲。
第一,在CML领域覆盖更为广泛的群体。耐立克作为携T315I突变耐药CML慢性期或加速期成年患者的唯一治疗选择,基于当前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数据,有能力成为更早期患者的治疗选择。也就是说,作为该领域的独家品种,耐立克将会继续保持加速向前的趋势。
实际上,在CML市场,耐立克不会局限于T315I突变患者群体。去年7月,其治疗TKI耐药CML患者的上市申请已获药监局受理。如今,该适应症已处于获批将近阶段。从患者群体规模来看,TKI耐药CML患者远远超过T315I突变人群,这进一步保证了耐立克后续销售额能够继续大幅增长。
第二,在血液瘤领域的拓圈,覆盖CML以外的疾病,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上半年,耐立克联合化疗对比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Ph+)ALL患者的注册Ⅲ期研究,正式获得CDE许可。
截至目前,国内并没有正式批准治疗一线Ph+ ALL的TKI药物。这意味着,耐立克有望成为国内首个突围选手,复制其在T315I突变CML适应症的成功。
基于现有临床数据来看,这也是大概率事件。在今年的欧洲血液年会上,两项耐立克用于成人Ph+ ALL患者的最新临床数据,均呈现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另外,耐立克还有望覆盖复发Ph+ ALL儿童患者群体。根据亚盛医药今年发表在国际期刊的最新研究来看,同样呈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显著的特点:
在5例可评估病例中,有4例达到分子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的完全缓解,其中2例是单药治疗达到了分子MRD阴性。
所谓MRD,即微小残留病灶,指癌症患者在治疗中或治疗后,侥幸逃脱的肿瘤细胞。MRD阴性,意味着治疗效果突出。这凸显了耐立克在儿童患者群体中的治疗潜力。
第三,完成对实体瘤的覆盖。血液瘤之外,耐立克在实体瘤领域,诸如肾癌、胃癌等适应症也呈现了突围可能。
耐立克针对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开发,就在快速推进。目前,耐立克已获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既往经过一线治疗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缺陷型GIST患者。
耐立克在该领域的潜力,也得到了临床数据的初步验证。今年ASCO年会上,耐立克展现了其在TKI耐药的SDH缺陷型GIST患者中显著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临床获益率(CBR)高达93.8%。
要知道,当前SDH缺陷型GIST患者同样处于无药可治的阶段。耐立克突出的潜在疗效,无疑埋下其在该领域爆发的伏笔。
基于源头创新,为更多适应症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耐立克有能力实现持续的高增长,这也为亚盛医药的跃迁打下了良好基础。
/ 03 / 迈向全球血液瘤领导者
创新药兼具高风险与高回报,经历各种风险教育后,市场对于创新药企发展的审视,愈发严苛。市场或许也会担心,耐立克之外,亚盛医药还有什么?管线后劲如何?
从管线布局来看,亚盛医药不仅有耐立克,还包括Bcl-2抑制剂APG-2575等核心管线,大都具备以患者需求为研发导向的特点,符合FIC、BIC潜质。
这些管线的推进,使得亚盛医药距离成为全球血液瘤领导者越来越近。全球第二个进入国际III期注册临床阶段的APG-2575,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推手。
作为细胞凋亡领域最重要的一个靶点,Bcl-2抑制剂可用于血液瘤和实体瘤的治疗,在免疫等领域也呈现潜力。
全球唯一获批的产品维奈托克,不仅证实了Bcl-2靶点的可成药性,更证明了该靶点价值:2022年,维奈托克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
基于现有临床数据来看,APG-2575已展现了BIC潜力。
例如在CLL领域,APG-2575联合BTK抑制剂阿可替尼在初治人群中达到了100%的ORR,在复发/难治人群中的ORR也能达到98%。而维奈托克联合伊布替尼针对初治人群的ORR为97%。
疗效旗鼓相当的同时,APG-2575在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维奈托克最大的bug是肿瘤溶解综合征(TLS),且会与联合治疗的药物产生毒性叠加的结果。其单药和联合疗法TLS发生率分别达到2%、13%。为了减少TLS带来的风险,维奈托克在达到目标剂量之前,只能采取每周剂量递增方案。根据其说明书,递增周期长达5周。
虽然APG-2575采用每日递增给药这一看上去更为“激进”的方式,但其TLS发生率更低,这体现了其安全性更优的特点。这一点尤其关键,因为CLL主要为老年群体,对药物的耐受性要求更高。
实际上,APG-2575的能力,不仅在CLL领域得到体现。今年ASCO年会上,亚盛医药公布的APG-2575单药或与伊布替尼或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的临床Ib/II期研究的初步数据显示:
APG-2575联合伊布替尼在初治的WM患者中的总缓解率(ORR)达100%,且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可控。
该数据不仅验证了APG-2575在新适应症领域的潜力,更证实了一点:APG-2575在CLL领域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进一步预示了其在血液肿瘤领域的治疗潜力。
开发一款创新药不简单,资本是逐利的,药物的开发则需要定力。在低迷看衰的资本环境里,在质疑不断的压力下,创新药企需要一些勇气继续前行。
市场一定会嘉奖真正的创新者。而创新药企也自有其生命与使命,于亚盛医药而言,耐立克作为首发管线,表现已经非常优秀,只要公司保持创立以来的惯性,足以穿越任何诋毁和质疑,持续进化。
在创新药世界,掌声与质疑如影随形,唯有用创新药的办法,基于临床未满足需求出发,用更好的临床数据换回患者和监管的支持。最终,一切质疑都将烟消云散。
原文标题 : 创新药带来的质疑,用创新药的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