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医药产业的近况已经无需赘述。我们对于中国医药产业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正如此前文章的观点:医药产业既是国民健康的根基,同时也是大国博弈的命脉,中国医药产业必将大有可为,中国也必将出现一家甚至一批能够跻身世界前列的医药巨头。
但这些医药巨头很可能不会诞生于传统的产业认知中,而是那些能够真正打破固有思维的开创性玩家。现阶段医疗产业的全面反腐,虽然会在短期内消弭投资者的情绪,但长期看却有望打破固有框架,引导产业走向正途。
可以说,反腐风暴洗礼之后,中国医药产业走向已豁然明朗。
01不再迷信Biopharma
Biopharma(生物制药)是Biotech(生物科技)企业的归宿,这已然成为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共识。为了早日成长为Biopharma,不少创新药企不惜花费重金去license-in管线,亦或是研发“me too”药物,本质还是希望快速建立起一个能够稳定产生现金流的产品矩阵。
可是,大多数企业都太急于向市场标榜自己Biopharma的标签,却忽略了创新企业最核心的立根之本,那就是创新研发。
固然通过license-in现成管线可以快速获得产品营收,但却需要提前花费不菲的引进资金和销售分成,最终引进的药物真的可以赚钱吗?可能很多企业压根就没有考量过这个问题。同样的,“me too”药物也可以堆砌营收,但在日益内卷的行业之中,后发而至的“me too”药物能赚回营销和研发成本吗?这也依然是一个疑问。
中国创新药企需要的是有质量的营收,而非“泡沫”营收。如果产品营收“质量”欠佳,那即使成为了Biopharma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归根到底,投资一家上市公司的目的还是赚钱,布局大量的“劣质”管线,不仅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反而还会拖累企业的正常发展。
信达生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原本应该成为中国创新药公司的旗帜,却为了营收而盲目布局了大量生物类似药和license-in管线。尽管这些布局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一个不算少的营收规模,但却为此付出了里程碑费用、临床费用、渠道搭建、授权费用、销售分成,除了获得营收规模增长外,企业竞争力真的有在提升吗?
最直接的体现是在2022年财报中,虽然信达生物营收同比增长2.86亿元至45.56亿元,但毛利润反而却有所降低,再加上研发、行政、营销费用的巨额支出并没有下降,因此公司实际经营亏损不仅没有因为规模提升而缩窄,甚至数额还小比例的扩大。
图:信达生物经营数据拆分,来源:锦缎研究院
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尤其是如今国内这样的反腐浪潮中,更是让这种摊大饼式规模扩张失去了意义。盲目迷信Biopharma,这或许是中国创新药领域最大的迷途,“光”之企业一定会更注重“有质量”的营收。
02底层研发逻辑的更替
无论是行业内卷,还是政策变动,实则都透露出医药产业发展的残酷真相,那就是出海对于药企价值提升至关重要。
纵观全球知名药企,没有一家是仅聚焦国内市场的,它们无一例外的都参与到全球竞争之中。相较于天花板有限的国内市场而言,全球市场规模可能是国内市场的十倍有余,因此出海是药企提升价值最直接的渠道。
例如近些年炙手可热的CAR-T疗法,国内外就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传奇生物的Carvykti是我国首款成功出海的CAR-T产品,同时也是全球第二款聚焦BCMA靶点的产品,尽管定价高达46.5万美元(约334万元),并且上市时间较短,但却依然获得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上市后股价不断攀升,如今市值已经突破130亿美元。
图:传奇生物股价走势,来源:雪球
反观国内,药明巨诺的CAR-T疗法倍诺达与Carvykti同年获批,是国内第二款获批的CAR-T注射液。为了开拓国内市场,定价为129万元远低于Carvykti。但即使如此,药明巨诺却并未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目前股价已经较上市初的发行价跌去近九成。
传奇生物与药明巨诺,两家公司聚焦同一疗法,并在同一年上市,产品同一年获批,但股价表现却南辕北辙,这背后表明了中外市场消费力的差异,也充分说明了药企布局海外市场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国内市场中,药企可以凭借销售渠道优势存活,甚至可以过得不错,这就导致研发并不是药企发展最关键的驱动因素。但放眼全球,药企想在海外站稳脚跟,却唯有比拼研发一条路,销售渠道是不会帮助我们进军海外市场的。
药品出海将是中国药企最大的机遇,但同时也是药企底层研发逻辑的一次更替。只有药企将目光聚焦于全球,才不会误入错误的发展路径,陷于错误的渠道竞争之中。
03拳头产品决定药企高度
当中国医药产业逐渐走向成熟时,药企的拳头产品将成为衡量公司价值的关键指标。
在过去,研发固然重要,但却并非药企唯一的竞争手段。除了依靠研发外,销售渠道仍是不少药企依仗的东西,它们坚信只要渠道稳健,就算是“me too”产品或者仿制药也能获得不俗的销售业绩。
这种产业逻辑严重打击了中国药企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当疗效不再是药品竞争最关键的核心指标,那么即使成功打造出一款拳头产品,它的价值可能也仍赶不上建设渠道的收益,毕竟销售渠道的成功是可以复制到众多产品的,而拳头产品的研发则充满不确定性。
利益最大化符合现代商业逻辑,只是它不适用于医药产业。医药产业不同于一般的生意,除了商业利益,更需要考量社会价值。如果所有企业都热衷于渠道建设,那么谁又来聚焦研发创新呢?过于聚焦销售渠道犹如一个紧箍咒,它框住了中国药企的创新步伐。
当我们打破营销“紧箍咒”后,药企之间的竞争必将重回疗效,企业层面也将更加注重创新。这种引导之下,药企间不再比拼销售渠道这个价值下限,而是更关注谁的产品能够达到更高的产品维度。因此拥有强大拳头产品的公司无疑更具有价值,因为它的上限足够高。
国际大药企间的竞争也正是拳头产品的竞争,如艾伯维的修美乐、默沙东的K药、赛诺菲的度普利尤单抗等。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药企的拳头产品是公司利润最核心的来源,也是最能赚钱的业务。
其实上,药企的管线研发很像是冰山理论。
如果将药企各项成本看作是水平线,那么大多数平庸管线只能在水平线之下,因为亏钱而逐渐被市场淘汰;而少部分优质管线能够漏出水面,但它们也仅能让公司获得微利,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平庸管线;只有极少部分的“拳头”管线可以成为冰山,它们才是国际药企丰厚利润的来源。
图:医药“冰山理论”,来源:锦缎研究院
拳头产品决定药企高度,这极有可能成为投资者未来衡量中国药企的价值标尺。
04创新是推力,仿制是保障
复盘全球医药产业发展史,创新与仿制是无法绕过的两个关键词,它们犹如医药产业发展的两只脚,共同推进着人类医药产业的发展。
任何一款仿制药其实曾经都是创新药,而任何一款创新药也终会变成仿制药,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有无专利保护。从创新药,到仿制药,再到退出市场,这是一款药物完成的生命周期。而推动这一周期发展的,无疑就是人类持续聚焦的药物创新。
创新药是一种传统医药体系的破坏式创新,而仿制药则是创新技术的沉积。只有在不断破坏与沉积间,人才的医药发展才能逐渐获得进步。如果没有创新药的破坏式推动,而只聚焦仿制药间竞争的话,那么同质化与内卷将是注定出现的结果,营销费用高企也是必然。
研发一款创新药需要面对极高的失败风险,而仿制一款创新药则几乎不会失败。截然不同的研发效率注定,创新药与仿制药之间是必然不会有相同赔率的。既然创新药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那么想要吸引更多药企步入研发,就必须让创新药与仿制药之间形成赔率差。基于此,完全基于创新的管线就应该获得很高的利润空间,而单纯依赖销售的仿制药物则必须降低利润空间。
对于患者而言,创新药有着更好的疗效,而仿制药则是治疗的根本保证。因此,创新药应该有足够新的成果,而仿制药则应该有足够低的成本,这有这样才能推动一个庞大产业链条循序渐进的发展。
回归创新本源,这是中国医药产业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产业崛起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投资者站在产业角度思考,那么对于目前一切政策都会豁然开朗。眼前短暂的风暴,是为了迎接未来长久的光明。
原文标题 : 反腐风暴洗礼,中国医药未来十年走向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