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杭
出品:洞察IPO
“2023年或为手术机器人国产化元年,中国的‘达芬奇’值得期待。”
国盛证券研报中的一句话,再次掀起了对手术机器人行业的讨论。
近日,杭州键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键嘉医疗”)向上交所递交了科创板IPO申请,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作为时下最热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头部企业之一,键嘉医疗已站在商业化门口,但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作为整个行业的难题始终环绕,限价和集采的危机感又扰动着投资者的神经。
键嘉医疗若IPO得以成功,又会否步同行们“上市即巅峰”的后尘?
3年多亏4.5亿,估值涨60倍
目前,手术机器人市场公认的黄金赛道有5条,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及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
知名度最高的“达芬奇”就是腔镜手术机器人,目前除微创机器人(02252.HK)外,大部分手术机器人公司都只布局了其中的一两条赛道。
键嘉医疗的手术机器人主要围绕骨科、口腔等手术领域。主要产品ARTHROBOT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于2021年2月被纳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于2022年4月成为首个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国产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
此外,ARTHROBOT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于2023年1月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同时,键嘉医疗ARTHROBOT髋膝兼容手术机器人已提交注册申请、ARTHROBOT多适应证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型式检验、THETA种植牙手术机器人已提交注册申请、YOZX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处于研发阶段。
图片来源:键嘉医疗招股书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1-9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内”),键嘉医疗主要处于研发及商业化准备阶段,主要产品尚未实现商业化销售,仅于2019年及2020年产生其他业务收入10.68万元、29.13万元。
报告期各期,其净利润分别为-3228.09万元、-4991.92万元、-9918.21万元及-2.77亿元。
和所有未盈利的医疗科技公司一样,键嘉医疗也是依靠融资来支撑。
2019年2月,科发金鼎、普华锐昆分别向其投资600万元、400万元,分别占其增资后总股本的10.9091%、7.2727%,此时键嘉医疗估值约为5500万元。
2020年5月,百度风投投资1600万元,占增资后总股本的10%。
2020年12月,高瓴喻恒、百度风投、谦达国际、洋济医疗、浩羿投资分别向其投资7100万元、697万元、1910万元、90万元、400万元,合计约占增资后总股本的21.32%。
2021年4月,软银中国资本、高瓴喻恒、浩羿投资、谦达国际分别投资5000万元、3000万元、258.58万元、1939.4万元,合计约占增资后总股本的14.29%。
2022年1月,Tiger GLOBAL、LYFE分别向其投资5000万美元、200万美元,此时公司估值已经来到5.52亿美元,按照当时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35亿元。
图片来源:键嘉医疗招股书
商业化难题成股价“紧箍咒”
受到资本市场欢迎的不止键嘉医疗一家。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融资事件数量达到33起,其中至少20起单笔融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
2022年略有下降,融资事件约29起,融资近亿元或以上的企业约有11家。
但与一级市场的热闹景象不同,在二级市场投资者们“用脚投票”,手术机器人行业的上市公司备受冷遇。
2020年7月7日,顶着“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光环登上科创板的天智航(688277.SH),在上市首日取得了614.29%的涨幅,并在一周后的7月14日股价达到了最高点141.6元/股,市值达到592.51亿元。但“上市即巅峰”,在此之后,其股价就急转直下,2023年5月12日收报15.9元/股,市值仅剩71亿元。
另一位“唯一全面布局了手术机器人五大黄金赛道”的微创机器人也是如此。发行价75.1港元,股价在登上港交所主板的第11个交易日达到了最高点73.45港元/股后一泻千里,此后即使偶有回升,也再没有达到过这一水平,截至2023年5月12日收盘报20.1港元/股,总市值193亿港元。
市场之所以对手术机器人股反应冷淡,与其糟糕的盈利状况不无关系。
2019年-2022年及2023年第一季度,天智航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72.84万元、-7727.26万元、-1.03亿元、-1.33亿元及-3960.2万元。
2019年-2022年,微创机器人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00.7万元、-2.08亿元、-6亿元、-11.24亿元。
而天智航首台“天玑1.0”骨科手术机器人早于2016年就获得了国家药监局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微创机器人的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蜻蜓眼、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骨科手术机器人鸿鹄,分别于2021年6月、2022年1月、2022年4月获颁上市注册证,商业化进程均领先于键嘉医疗,但由于产品单价较高,且需要对医院及医生进行培训等,销售局面迟迟难以打开,亏损的情形也仍是愈演愈烈。
因此,键嘉医疗若成功上市,也很难保证股价不会走前人的老路。
行业面临集采与限价“危机”
不过,股价的萎靡不振却并不意味着手术机器人不是一个好的行业。手术机器人在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提升基层医院技术水平上都具有良好的前景。
近几年,国家在政策层面大力支持手术机器人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多地发布的2023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都把鼓励采购国产写了进去。
3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管理品目获重大调整,将甲类大型医用设备兜底条款设置的单台(套)价格限额由3000万元调增为5000万元,乙类由1000-3000万元调增为3000-5000万元。这也被市场视为大型医用设备有望进一步扩容的信号。
截至招股书签署之日,键嘉医疗的ARTHROBOT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已经中标6家医院的招标采购项目,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其中标的骨科手术导航系统JT-001,中标价格在1118.8万元、1050万元、1030万元、798.9万元不等,随着时间推移价格逐渐下降。
图片来源:键嘉医疗招股书
其中或许也有竞争愈发激烈的原因,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关节外科手术机器人存量市场中,史赛克、键嘉、骨圣元化、和华瑞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2%、20%、4%、4%,而在增量市场,四家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1.67%、41.67%、8.33%、8.33%。在国产替代的进程中,其他品牌也在奋力追赶。
图片来源:键嘉医疗招股书
除了上述原因外,2022年9月,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关于规范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使用和收费行为的通知》(湘医保发〔2022〕46号),规范了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的使用和医疗服务收费,规定机器人辅助手术按照机器人设备参与程度最多可加收手术费用的80%至300%。
新闻一出,立刻引发了对手术机器人“造富神话”的担忧。
2023年3月,安徽省医药价格和集中采购中心发布的《关于公开征集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省级集中采购标前技术资料的通知》的设备目录中,出现了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手术机器人)及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
集采的“价格屠刀”和限价政策的“价格红线”就像两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业内公司头上,虽然不知道何时落下,但已足够令投资者望而却步。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洞察IPO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原文标题 : 1000万一台起,手术机器人来到国产化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