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新冠药物无疑是大众注意力关注的焦点。
然而就在最近,随着阿兹夫定片医保谈判成功之后,网上关于踩阿兹夫定的“科普文章”莫名其妙地冒出来许多。
具体原因作为旁观者不得而知,借热点蹭热度?想来应该不至于吧,那是对手黑公关?不过在发表文章前似乎没有做好群众基础调研啊。
尤其是一篇名为《分析阿兹夫定的临床试验数据:一个打死不冤的伪新冠特效药》的文章,这也引起不少同行们的讨论。开始看觉得一头雾水,觉得有些奇怪,而稍微观察下似乎是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黑公关如果没被发现蛛丝马迹,那是攻击的暗器;而一旦露出马脚,那就是让人笑yue的大型翻车打脸现场。
被评论围攻的“科普”背后:事实,就是胜于雄辩
平时很少关注医疗科普类的自媒体,但笔者还是被这篇百万阅读、五千评论的文章吸引了。大意是说阿兹夫定的临床试验数据不够严谨,能获批上市简直天理不容,大家都别吃。作者的行文也是义愤填膺,好像阿兹夫定用来救治新冠患者,他特别气愤,气愤到要写一篇雄文来发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标题找来看看,温馨提示,文章和评论区要一起看,节目效果会更好。
《分析阿兹夫定的临床试验数据:一个打死不冤的伪新冠特效药》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和评论量,在这个作者专栏里面显得格外的显眼。
不得不说,这阅读量差距有些太大了吧,难道是现阶段大家都关注这类药品的缘故吗?但是该作者专栏关于新冠的“科普”蛮多的,怎么前面没那么大流量。这不禁让人怀疑这篇文章是不是买流量了?毕竟买卖流量这事其实是互联网最原始的生意。
而大致看了几篇专栏文章,作者给人的感觉似乎有些像Paxlovid的忠实什维克以及Paxlovid竞品的“用药警示科普员”。不过之前的文章,譬如《VV116与paxlovid媲美?一个没有回答药物是否有效的“成功”试验》,在“科普”过程中稍显收敛。而现在轮到阿兹夫定了,居然已经到了“打死不冤枉”的地步,字里行间很是“义愤填膺”。
阿兹夫定怎么让作者这么生气,是因为Paxlovid谈判失败,而阿兹夫定成功进入医保的缘故?如果真是如此,不得不说这似乎容易让人往阴谋论的角度去想。
只不过事实真相真如作者写的那样,阿兹夫定就应该被“打死”吗?笔者虽然对专业医学一窍不通,但从一些常识、逻辑和事实上看,应该不至于吧?
翻了翻文章下面的评论,五千多条的评论看了大概二百来条,最起码有七成是直接持反对文章观点的,还有两成是迷茫不知所措的。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这会不会是水军所为呢?咋一想,似乎是有可能,笔者第一时间也是怀疑是不是阿兹夫定的反击啊。不过仔细看了看,这如果是水军,那评论有点走心啊,哪家公关公司这么厉害能找这么多走心的水军?如果可以,那这家公司肯定能赚得盆满钵满,因为是真的牛。不过据笔者联系几家公关公司所了解到,似乎是没有人能做到。
既然如此,我们或许可以认为这评论里面很多应该就是患者们的真实感受,不知道这么多评论区现成的实验样本够不够让作者满意。
上面随手截的一些评论,大家自行品鉴,再结合作者义愤填膺的行文,确实越看越觉得有趣,甚至逐渐笑到失去表情管理。
这么大的阅读量,结果下面大片都是质疑文章的内容。如果这篇文章真的是买流量了,那这算不算被自己买的流量反攻的翻车现场?
列宁曾经说过:“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历史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
评论是网友分享的事实,病人其实比文字有发言权,会感激帮助他们的药品,这算不算证据确凿的东西?
上海于1月3日开始,在115家二级、二级医院和1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投入使用阿兹夫定片,这算不算证据确凿的东西?
7月25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病毒肺炎适应症注册申请,这算不算证据确凿的东西?
当然了,还有最近的,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今年3种新冠治疗药品通过企业自主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参与谈判。其中,就有阿兹夫定片谈判成功。
这么多的事实,难道还抵不过作者洋洋洒洒这么多字的雄辩吗?
既然阿兹夫定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感谢阿兹夫定,为什么还通过药监局审批,为什么还通过医保局谈判?难道这些大众的感受、权威机构的审核流程就真的没有文章描述的权威吗?不至于吧。
就像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雄辩如高育良,面对事实也是毫无办法的。
因为事实就是事实,谁也改变不了。
从站台辉瑞到踩阿兹夫定:带偏见的科普价值几分?
先说观点,科普工作应当理性面对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公正对待不同的科技观点,全面客观地传播科技信息。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科普似乎并没有起到这样的效果。
这两天笔者其实还看过其他举着“科普的”大旗批评阿兹夫定的文章,但仔细想想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
譬如拿阿兹夫定是治艾滋病的说事儿。在有些人笔下,把需要吃一辈子药的警示,拿来警示吃三五天的人,这就成了所谓攻击的理由了。其实,同样是治艾滋病,换个角度也能说,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低下,这个常识都知道吧?免疫功能低下就身子虚没毛病吧?艾滋病病人得终生服药这事儿也都知道吧?给身子虚的艾滋病病人终生吃的药,能不安全吗?普通人吃个三五天,就不得了了?
那有没有人来科普一下,Paxlovid又叫奈马特韦/利托那韦组合包装片,这个利托那韦其实也是用来治艾滋病的呢?
总之,看起来感觉就是找到一个片段,然后拿来放大吓唬人。
不过话说回来,虽说不是每个人都像作者那么“懂药”,不过咱们普通老百姓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吓到的。
科普,就应该公正,药物的效果固然重要,但是药物的副作用、局限性作为木桶的短板也确实值得我们去关注。
那作者怎么不科普科普Paxlovid对年轻人没用这事儿呢?以色列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辉瑞公司(PFE,股价47.43美元,市值2661.94亿美元)的新冠口服药物Paxlovid对40岁到65岁的人群几乎不起作用,不过能减轻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住院和死亡风险。
Paxlovid既然也有被曝出的局限,为什么不把它拉出去打死呢?
此外,还有一个关注点似乎是适应性,这也成了攻击阿兹夫定的理由了,但却多少有些贻笑大方。
我不懂医,但是适应性这玩意不应该是常识吗?很多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加自己的适应性。就比如糖尿病患者服用的二甲双胍,这款药在临床以外还有减轻体重、改善肠道菌群等十四种作用。一个药可以在多个地方使用,可能稍微有些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
有些科普号,做不到公平公正,就会给人有“帮辉瑞,踩阿兹夫定”这样的感觉。
那么当事人,生产阿兹夫定的河南真实生物这时候在干吗呢?
很巧,笔者和该公司几位员工在一个群里,就《分析阿兹夫定的临床试验数据:一个打死不冤的伪新冠特效药》这篇文章笔者也询问了他们的态度,得到的回复却是:
“大家都很忙,特殊时期,药物紧缺,我们一直在忙着协调各方力量保供,国内外临床研究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没空和‘美国人’打嘴仗,浪费时间。”
言谈举止,感受到的就是无视。而这份无视背后的缘由,我猜或许是文章下面的评论,毕竟公道自在人心。
时间宝贵,尤其是在今天在这个时候格外如此,生物医药的价值也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对于行业而言,与其把关注点放在打嘴仗上,倒不如把目光放在如何提升自己能力上。毕竟,弄其他有的没的也没用,因为对方真的真的没当回事。
原文标题 : 捧杀辉瑞P药背后:一篇被评论啪啪打脸的科普文翻车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