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电商渠道及护肤品赛道,会拉低净利率
在2021年前,巨子生物直销占比很小,其营销更多是针对B端,只抓少数关键医生群体,而不像大部分护肤品企业,需要砸钱在C端做推广。而且学术推广的成本可以摊分给经销商,所以巨子生物过去的销售费用不高。
然而,2021年巨子生物开始在线上电商发力,销售费率马上增加。2021年线上营销费用为3亿,占总销售费用的88.5%,单这一项就已经是过去三年全部销售费用总和,一己之力,把销售费率从2020年的13.3%拉高到2021年的22.3%。
这个老路,创尔生物已率先走过一遍,自2019年扩大线上直销份额后,其销售费率也涨了近10个百分点,从32.22%升至44.72%,并从此维持在40%以上的水平。
这也从侧面显示出,过去巨子生物以经销商体系为主,是其利润的保障。但随着竞争加剧,医美增长放缓,需要扩展电商渠道后,销售费用大幅上升,会蚕食其利润。营收的渠道来源变化也能印证同样问题,近三年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线上直销,而线下的院线渠道增长乏力。
不仅是渠道结构上的影响,还有产品结构的变化。一旦进入消费品领域,这就意味着巨子生物的主战场从医用敷料转到了护肤品,竞争对手从锦波、创铭等变为丸美、贝泰妮等。功能护肤品属于近身肉搏的领域,推广少不了,而电商获客越来越难,营销费用将会只增不减。按此趋势,净利率将进一步降低。
胶原蛋白的竞争格局开始恶化
巨子生物属于典型的“长坡滚雪”的企业,重组胶原蛋白的科研成果,建立了较高的技术壁垒。此前有能力量产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企业,主要就是巨子、锦波和创铭三家,后两者取得重组胶原蛋白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分别是在2014年和2017年,比巨子晚了近十年。
但从2021年起,此赛道的竞争迅速升温,有十多家企业取得了重组胶原蛋白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包括哈尔滨乾佰纳生物、湖南创健医疗、江苏嘉奥医疗、湖南吉兴康生物、湖南富美芙生物等。这些企业获得批号的产品几乎全是敷料和凝胶,并无用于医疗耗材的海绵、纤维等,所以是剑指巨子和创尔等主打的药妆护肤领域。
这说明行业进入门槛降低了,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内的生产企业从3家激增至近20家,新增的产品批号除了创健医疗,大部分都是2022年拿到的。这从一方面证明量产难题已在行业层面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则标志着重组胶原蛋白的竞争,尤其是护肤领域的竞争即将进入白热化。
在这一竞争趋势下,巨子生物的应对措施,除了扩张产量,也需考虑扩展产品线,避开竞争激化的敷料和护肤品领域,开拓新的增长子品类。
巨子生物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推出人参皂苷功能食品及护肤品,试图以此找到新的产品增长点,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人参皂苷产品销额占总收入还不到3%,暂时看不到增长希望。巨子生物的未来,暂时还要依赖于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在医美中的新应用增长点
胶原蛋白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就是医疗健康,医疗中的应用最主要是皮肤医学和外科止血。一般医用敷料进医院要过招标采购流程,在国家带量集采的形势下,普通的术后敷料利润空间将不断缩减。但医美的应用不受此限制,除了敷料,胶原蛋白还可以替代玻尿酸作为填充物,或与水光针搭配注射。
而目前注射填充类医美仍以玻尿酸和肉毒素为主,新氧数据显示这两者占比注射类医美95%以上。国产玻尿酸三剑客爱美客、华熙生物和昊海生物只占2020年医美玻尿酸市场的20%多,其它份额几乎全被四家国外企业垄断。而胶原蛋白作为注射和填充的应用市场,仍是蓝海,国内外玩家很少。这类胶原蛋白需要持医疗器械三类证,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目前获批三类注册证的注射植入剂,只有台湾双美3款、进口2款、长春博泰1款和锦波1款共计7款产品,对比玻尿酸,仅进口三类批号就有40多款,可以看出,注射用胶原蛋白的竞争明显比玻尿酸小得多。
和玻尿酸相比,虽然胶原蛋白目前单价更贵,未来随着产量增长,原液价格会有所下调。目前胶原蛋白美白针对黑眼圈的使用受到追捧,而水光针配合胶原蛋白据称维持时间比单纯玻尿酸更长。胶原蛋白已突破量产难题,有望成为注射医美的新增长点。
但在医美注射填充的应用方面,巨子生物行动却很慢,至今没有一个三类证,连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许可也没有拿到,而且也没有开发用作注射填充剂的产品。锦波生物已布局了一款产品,巨子生物再不跟上,或将错失医美这一优势战场的新机会。
总结来说,目前巨子生物的净利率非常可观,主要是来自于过去的技术壁垒,这几年的发展其实是乘了医美兴起的东风,打了颜值经济的擦边球。几年下来,巨子生物手握巨量现金及等价物,单投资建新厂就花了几亿,全是用的自有资金,三年来没有任何借贷。如此不差钱的企业,上市动机的确难以抓摸。
不过无论巨子生物IPO成功与否,随着重组胶原蛋白的技术普及,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需要开拓新的应用场景,才能持续其高速增长。
原文标题 : 巨子生物IPO:颜值经济收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