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随着越来越多的航空救援事件曝光在人群中,人们对航空医疗的认知也在逐步增加。而后新冠疫情时期的常态化与太空竞速的推动,航空医疗行业正在往更高的层级迈进。
作者 | 方文
图片来源 | 网 络
航空医疗的发展必要性
航空医疗是面向具有中远距离转运需求患者的而进行的医疗转运方案。
①患者在国内较偏远地区或国外发生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并无法独自乘坐民航班机或其他交通工具回到常住地的;
②患者自身已经有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并需要日常陪护的,且需要远距离出行的;
医疗专机的任务,是把病人安全地从A地转运至B地,到达指定地点后接受当地医疗机构的进一步治疗。
因此,航空医疗工作者会更关注[如何保证患者在飞行期间的生命体征稳定],而不是[在飞机上为其进行治疗]。
航空医疗救援的市场前景
据悉,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已被列为[十三五]时期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通航[十三五]规划要求,推广[政府支持、通航企业运营、保险业及医疗机构等参与]的商业模式,促进行业管理部门与医疗管理部门的协作。
航空应急医疗救援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能够释放市场潜在需求,将成为我国通用航空新阶段发展的重点,最有可能成为通用航空的下一个蓝海。
到2025年,如果我国能建成中等水平的航空医疗救护覆盖体系,所需要的专业医疗救护固定翼飞机约为150-200架,直升机1000-1300架,机队市值将在400-500亿元;
到2025年中国每年将使用飞行器救助30万人次,直升机降落高速路救援成为常态,直接运营收入达80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持续下降,但总量依然较大,2015年全国事故总量29万起,死亡6.6万人。
道路交通救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超1.5亿量,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近20万,道路交通的援助救护需求日趋强烈;
我国心血管、脑血管患病率持续上升,目前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病,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人。
如进一步测算其关联的拉动效应和社会效应,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
三大矛盾制约我国航空医疗救护
①沿海城市有实力但需求少,偏远地区有需求但资金少。
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的急救系统相对完善,陆地急救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的应急救护需求。
而中西部地区医疗条件差,地广人稀,一些危重病人亟需运送到医疗条件较好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有限,难以负担航空医疗救护的高昂费用。
②资本投资热情高涨,市场需求尚未释放。
航空医疗救护的运行需要走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道路,欧美国家大多有保险产品融入,以及慈善机构的参与,这两方面在国内十分欠缺。
③航空医疗救护为综合工程,直升机的起降、使用、安全保障涉及到空军、民航、城市交通、医疗系统等多个部门,单纯一个部门难以协调。
格局打开:太空竞速让航空医疗飞出地球
这项名为[灵感4号](Inspiration4) 的发射计划是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平民团]太空之旅。
在私人太空旅行成为可能后,航空医疗业也得以更大规模地收集数据,从而取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发射升空后,相关医疗研究人员如何收集宇航员的身体数据,从而解决许多尚不明确的问题。
多年来,医生们一直在监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宇航员的身体,医生们希望从他们身上了解外星环境如何影响人体。
对科学家来说,这种变化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关于人体适应太空的新数据。
Inspiration4 任务展示了医学研究人员是如何从商业太空旅行中受益的。
这四名机组人员都不是专业宇航员,他们在外太空期间将花大量的时间帮助推进这个领域的医学研究。
目前的研究都表明,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液体会在体内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头部会变得肿胀,而腿部会萎缩。
缺乏重力也会使骨骼更加脆弱。太空中的辐射不仅会撞击 DNA 并产生突变,而且失重的异常情况也会导致基因[闭合]或[开启]。
此外,Inspiration4 的机组人员戴着 Apple Watch,可以测量他们的心跳和氧气水平。他们还将测试超声波装备,用以检测他们在太空中身体水分的流动情况。
结尾:
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的五年我们尚难建成一个覆盖全国80%以上面积的、全天响应在30分钟以内的救援网络,因此区域先行是目前航空医疗较为现实的路径。
再通过后期探索出商业上可持续的模式后,逐步向外扩展,而这一过程需要政府引导与扶持,完善基础设施,整合需求培育市场,建立协调机制。
部分资料参考:神译局:《平民太空时代,航空医疗业正在悄悄发展》《人类历史上首个平民宇航员团队,升空!》
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回复,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