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进化论】
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在《第二曲线》一书中讲到,企业的发展轨迹并非线性,而是呈“S型”波动,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走到尽头,并滑过抛物线的顶点,要想持续增长,需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找到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而不是停留在“第一曲线”的世界。
成立于2005年的海尔生物以低温存储设备起家,自此便被打上了医疗器械公司的认知钢印,但事实上,公司已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实现裂变。
按照查尔斯?汉迪的理论,第二曲线并不是脱离原有的业务,而是在其基础上的迭代升级。海尔生物正是走了这样一条路,公司以低温存储技术为依托,依次完成从产品到场景再到生态的转型升级。
将低温存储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融合,围绕血液安全、疫苗安全、样本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等领域构筑物联网生态。2020年,海尔生物的物联网方案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81亿元,同比大增90.61%,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0.01%;今年一季度,物联网方案业务贡献了1.06 亿元的营收,同比暴增148.49%,占总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25.54%。
按照这一增长速度,物联网业务在公司的权重势必还会抬升,如果还单纯的给海尔生物贴一个医疗器械公司的标签显然是不恰当的。
之所以要点出这一变化,是因为背后关乎估值逻辑的重塑。
如果是一家面向B端的医疗器械公司,那么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通过测算产品的终极市场空间来倒推一家公司潜在的增长速度和天花板,很大程度上是线性增长。
但物联网赋能下的场景扩容会引发增长曲线的斜率提升,道理并不复杂,如果单纯的出售医疗器械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依附于市场需求,而物联网构造的新应用场景是从供给侧出发主动创造需求。
主动与被动之间有本质的差别,针对各种现实问题而催生出的层出不穷的解决方案为医疗设备打开了新天地,海尔生物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根据Market Insights此前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市场规模为27.47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36.4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4.13%;国内低温存储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达到2.0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5.22%。
相比之下,海尔生物2018—2020年的营收增长率分别达到35.45%、20.30%、38.47%,原因很简单,其增长逻辑并不是单纯的出售低温存储设备,而是物联网生态平台的加持捅开了天花板。
向前看,医疗物联网依然方兴未艾。
拼多多能在巨头林立的电商江湖中异军突起,蜜雪冰城以燎原之势铺设万家门店,成功的背后均揭示了一个道理: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里,最好的生意从来都不是茅台、香奈儿和LV等奢侈品,而是给最普通的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
中国至少有10亿人还没坐过飞机,至少有5亿人还未用上马桶,同时被隐藏的还有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而医疗物联网所带来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京东健康最短可以在30分钟内送药上门,并将之前只能在大城市买到的罕见病药下沉基层,让寻常百姓触手可得,同时还能享受到医保;海尔生物的移动预防接种车可以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间来回穿梭,血液网不仅实现了急救零等待,而且还降低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
IEEE的技术专家此前做出过预测,IoMT(医疗物联网)未来将保持每年27.2%的增长速度,到2026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560亿美元。而物联网广泛链接的基因和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承载众多人口的中国大地是其生根发芽的先天性优质土壤。
如果说估值是对未来的贴现,那么市场需要重新审视物联网属性的企业。
【有形的科技与无形的创新】
当人们谈及物联网时总在讨论理念和生态,但这恰恰掩盖了背后的“硬科技”属性,给人留下了虚无缥缈的刻板偏见。
六次进入太空,海尔生物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冰箱技术的国家;突破HC碳氢制冷关键技术,首创节能芯超低温冰箱,单台平均可使CO2排放量每年减少2.13吨,直接推动超低温冰箱行业节约能源50%以上,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双碳”计划;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自主研发-196℃大容量自动化液氮库。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但相较于“有形”的科技成果,“无形”的场景创新更能体现海尔生物的价值和实力。
因为从商业模式的本源出发,差异化的服务才是最终决胜的标尺,沿循这一逻辑,场景的创新与变革就成了物联网平台公司的终极护城河,如同内容才是互联网平台延续的基石一样。
率先打破海外垄断,海尔生物推出的生态品牌“海灵珑”无疑是国内生物样本库走向成熟的破冰之作,将样本前处理区、实验区和存储区等不同场景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套可靠的生物样本库解决方案,通过定制化的服务手段将之前的疑难一一化解。
首先,-196℃到8℃的全温域、全场景、全容积低温自动化解决方案满足了生物样本对环境和温度极为苛刻的要求,这是海尔生物作为低温存储龙头的无解优势。其次,基于设备互联的自动化样本存储方案实现了生物样本的存储、取出、转运等全流程追溯和控制,生物安全得以保障。
高质量的生物样本库是21世纪进入个体化医疗时代的关键,早在上个世纪,英美等发达国家就已着手建立自己生物样本库,将隐藏着生命密码的数据载体(生物分子、细胞、组织、DNA、RNA)“冷藏”于“数据库”中,用于生物和医学研究。中国在这一领域远远落后,人均样本数不足0.04份,与发达国家人均超过1份的水平存在数量级的差距。生物安全法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的采集、保藏和利用,巨大的追赶空间和迫切的需求决定了这势必成为一个爆发力极强的产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不再是遍地机遇的掘金热土。互联网浪潮日渐消退,摩尔定律行将失效,人口红利的戛然而止更是直接否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未来,“内卷”与“躺平”思潮涌动的背后是机会的耗尽。
站在当下看未来,产业界与投资界都在寻求理论上坡长雪厚的赛道,但总是难以在现实中找到镜像,而医疗产业可能是那个最大的惊喜。
多年以前,红杉资本的沈南鹏曾在一次采访中公开表示,企业向上发展的前提是要在正确的时间,面对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情。
如果按图索骥,那么医疗物联网公司的匹配度是极高的。
首先,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满足之后,下一个阶段必定是对生命健康的向往和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此为正确的方向。
其次,物联网医疗已萌生多年,但增长曲线的斜率直到近两年才出现根本改变,一个重要原因是5G的商业化让产业设想有了落地的可能,当前正处在爆发的奇点,此为正确的时间。
最后,物联网医疗的潜在服务对象不是少数高收入阶层,而是面向普罗大众,甚至看到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人,这和国家倡导的今后要均衡与公平发展相向而行,此为正确的事情。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医疗物联网的价值,也需要重新认识海尔生物。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