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血液制品产业链:壁垒坚固,供不应求,血浆为王
(1)血液制品是什么
血液制品按照功能和结构的不同分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三大类产品。其中,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也是目前国内需求量最大的血液制品,广泛用于肿瘤、肝病、糖尿病的治疗;免疫球蛋白主要指血液中原有的免疫球蛋白和接受特异免疫原刺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多用于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被动免疫和治疗等;凝血因子在血液中含量最少,凝血因子类产品主要用于止血,提取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只有部分企业能从血浆中提取、生产凝血因子类产品。
表一:血液制品分类表
(2)天坛生物血液制品的上下游供需
血液制品行业供应链相对简单,上游是采浆站(资质稀缺),中游就是血液制品的公司,如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等,下游是用血的医院、药店等。
从供给端看,血液制品来源于血浆,国家对于单采血浆站的设立审批尤为严格,从2001年起,我国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2012年规定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申请设置新的单采血浆站,其注册的血液制品应当不少于6个品种,且包括三大类制品。血制品行业强监管,企业数量不再增加、新建浆站资质稀缺使得行业具有相当高的壁垒。从供给的角度看,竞争对手很难增加,于是,血浆的采集量成为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天坛生物把握住了行业发展的关键点,在浆站数量、采浆量上处于龙头地位: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约253个浆站,公司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的单采血浆站数量达到58家,采浆量1706吨,同比增幅8.8%,采浆量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从需求端看,国内血制品需求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①老龄化时代带来对血制品的大量需求。近年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不断提升,未来二十年将以每年1000万的数量增加,预计本世纪中叶将达到5亿左右的峰值。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病以及手术的增加,对血制品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考虑到血制品的消费属性,价格已经实现市场化,根据天风证券统计,从中美对比来看,2018年美国单位人口献浆量为1.5吨/万人,中国为0.062吨/万人,如果要达到美国的需求标准,中国血液制品总需求量约为15万吨。考虑到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机构预测,中国至少要达到2万吨的采浆量才能满足当前国内需求,这与当前9000多吨的采浆量供给还有较大缺口,中国血液制品市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叠加我国血制品的人均使用量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使得全民对血制品的需求会更加旺盛。
②血制品使用结构有待调整:根据MRB数据和天风证券统计,全球血液制品市场中免疫球蛋白和因子类产品约占76%,而国内样本医院数据显示两个品种销售占比合计仅为45%,其中免疫球蛋白占比34%,使用比例大大低于国际水平,国内血液制品使用结构有待调整,免疫球蛋白和因子类产品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企业存在结构性机会。静丙(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批签发市场占比最高,2018年静丙收入占比约为48%,随着国内血液制品结构优化,在免疫球蛋白产品中占优势的天坛生物有望在国内血制品结构优化中获得更多收入增量。
表二:中美免疫球蛋白使用量对比
资料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从销售端看,国内血液制品市场的销售模式主要是将产品通过经销商或配送商往各级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等终端客户输送。公司实际控制人国药集团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天坛生物依托母公司国药集团强大的渠道销售能力,在终端销售上占了先机。2019年,覆盖终端总数达15114家,同比增长28.3%,其中药店覆盖5017家,同比增长36.11%;进入标杆医院31家、重点开发医院52家,已基本覆盖除港澳台地区外的各省市地区主要的重点终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血液制品行业供需严重失衡、资源稀缺,谁掌握的采浆量大,谁就会占据先发优势,而天坛生物依托央企背景,在销售端和供给端均有较强优势,为未来更大的发展打开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