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瑞基因为何以肝癌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起点?

动脉网
关注

微信图片_20201209091706.jpg

贝瑞基因董事长高扬

成立10年来,贝瑞基因一直在加速内部革新。

今年以来,贝瑞基因连续放出大动作。5月,贝瑞基因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试剂盒(CNV)注册获得受理,是国内首家申报的企业;今年7月,贝瑞基因参股子公司和瑞基因发布了大Panel基因检测“和全安”系列新品——实体瘤全靶点基因检测,覆盖654个基因及常见免疫抑制检测点,为目前国内覆盖最为全面的伴随诊断测序试剂盒;在8月,和瑞基因又推出了PreCar项目产品“莱思宁(LiverScreening)”,是经过全球肝癌早筛最大规模前瞻性研究验证的临床级别产品,通过LDT模式率先落地,商业化进程较此前预期提前。

而贝瑞基因多个肿瘤重磅级产品的推出,肝癌早筛产品商业化提前落地,则表明贝瑞基因的第二增长曲线撬动点在于肿瘤。

对于整个基因检测行业来说,目前市场已有的商业场景容量与测序仪及测序技术的发展水平并不匹配,行业发展重难点是从新的应用场景寻找市场增量。贝瑞基因对于这个行业难题的解题思路是开辟肿瘤市场。

和十年前贝瑞基因刚成立实现NIPT技术产业化时的环境相比,当下在肿瘤场景中开辟第二曲线,贝瑞基因所面临的监管、人才、技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打造第二个NIPT场景并不能通过简单复制实现。

贝瑞基因为何以肝癌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起点?在从NIPT到肿瘤的跳跃中,贝瑞基因发现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就这个问题,在今年冬天初雪的北京,动脉网(微信号:vcbeat)采访了贝瑞基因董事长高扬。

从仪器为王到应用场景突破为重

回顾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的变迁,高扬是其中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NIPT的想法从2007年就开始酝酿,贝瑞基因创始人之一的周代星博士带着二代测序技术找到了发现母体血浆中存在胚胎DNA的“NIPT之父”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

2010年周代星、侯颖、高扬三人,带着一度不被看好的NIPT技术,决定自主创业,2010年五月,贝瑞基因就在北京三元桥曙光大厦B座一间租来的办公室中成立了。

此后的十年间,贝瑞基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将NIPT技术实现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提供NIPT服务;2010年-2011年间与湘雅、协和相继开展临床合作;2015年NIPT产品获得CFDA批准;2015年肿瘤诊断产品上市;2017年借壳上市;发展成为国内基因检测领域最重要的公司之一。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十年的时间或许并不算太长。但没有一种商业模式和创业浪潮是静止的,对于身处基因测序行业中的高扬来说,他认为整个行业已经沧海桑田。

十年之前,基因测序行业仪器为王,大家对于应用场景突破不太关注。而现在,基因测序技术本身已经发展到一个程度之后,市场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测序技术发展得很好,但是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多的应用场景能够消化这些技术。

周代星博士曾表示,Illumina已经可以提供100美元成本的一个人类全基因组检测。但是他们现在并没有把这个产品推出来,因为现在并没有一个应用场景需要这么大量的人类基因组。

找到下一个像NIPT这样成功的场景,不仅是贝瑞基因的课题,也是行业难题。

NIPT成功的本质不仅在于技术

目前,基因测序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新药研发、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众多领域中,其中NIPT是基因测序技术用于商业的最大场景。如何找到下一个NIPT赛道,需要参照NIPT发展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高扬认为简单总结过去NIPT的经验并不能有效指导创业者适应动态变化的商业环境。

很多人认为NIPT赛道能够爆发、贝瑞能够成功的核心原因是抓住了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带来的通量的急剧提升,极大地降低了测序成本,是技术的爆发让NIPT这一场景的成功有了可能。

技术的普及固然是NIPT这一品类爆发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它无法解释为什么是贝瑞基因首先看到这项技术的潜力,为什么当时的测序巨头Life Technologies和Illumina都错过了这一机会。

高扬表示:“在过去的经验总结中,很多人认为是技术的突破,导致了一个品种的产生。但其实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基础科研的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分散,科学技术的突破,相对于一些品种的落地而言,它更是一个随机的状态。NIPT产品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和前一代的解决方案有着很强的势能差,它的优势对于上一代产品非常明显,它找到了一个足够大,并且优势够强的一个场景。”

高扬的观点和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其创新三部曲中提到的理念类似。与许多人认为的不同,克里斯坦森所强调的创新,其关键不在于技术进步,更不在于科学发现,而在于对市场变迁的主动响应。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