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牙科市场巨大,催生两大牛股——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

锦缎
关注

你可能不知道,你这一辈子,花在眼科和牙科上的钱有六位数这么多。

在知乎“怎样看待牙齿行业价格飙高?”问题下,高赞第一的回答显示,按“牙掉光想做种牙”来算,需要花费几十万元。即使按平常牙齿护理来算,每年仍需要花费上万元。

图1:“怎样看待牙齿行业价格飙高?”,来源:知乎

眼科消费同样如此。去医院做一次普通检查,就需要花费数千元。两者合计消费之大,足以媲美一套房子的首付。

如此巨大且刚需的市场,在A股催生了两只大牛股——爱尔眼科(SZ:300015)和通策医疗(SH:600763)。

但近年来,关于两家公司“定价”问题的争议声音从未间断。我们就从逻辑、业绩和估值三方面着手,谈谈这一问题。

01

历史

众人皆知,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是十年二十倍、甚至三十倍的大牛股。但鲜有人知道它们是如何完成这些壮举的。

都说,商场如战场般诡谲如斯。爱尔和通策的两位“灵魂人物”——陈邦和吕建明,两人均出生于1965年,但却演绎了两段迥异的商界人生。

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的吕建明,早年涉足房地产行业,于1995年成立浙江通策房地产公司。

两年后(1997年),军人出身的陈邦,带着3万元积蓄投身近视检查和常规近视手术项目,赚到了第一桶金。同年,吕建明在原公司的基础上,改制成立浙江通策房地产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推出众多极具影响力的楼盘,赚得盆满钵满。

进入21世纪,吕建明先后在2000年、2001年投资创办了《美文》杂志和“顶层画廊”。两年后,浙江通策控股集团成立,吕建明任董事局主席。

但人生除了一帆风顺,也有颠沛流离。同为38岁的陈邦,此时此刻正遭遇“中年危机”:由于“院中院”模式被严打,导致生意惨淡、团队分散。

不过,军人出身的他既未油腻,更不怕输。2003年,陈邦成立了爱尔眼科,并先后在长沙、成都、武汉等地成立四家医院,从此开始了正面硬刚眼科医疗市场的新征程。

图2:爱尔眼科的发展历程 来源:公司官网,公司公告,国盛证券研究所

另一边,似是英雄所见略同般,吕建明也开启了大刀阔斧的口腔医疗转型之路:

2004年4月,通策控股集团旗下杭州宝群实业成功收购上市公司“中燕纺织”并进行资产重组;

2006年6月,宝群实业收购杭州口腔医院,并进行资源整合;同年10月,“ST中燕”(更名后)实施资产重组,杭州口腔医院成功注入上市公司。

2007年,“ST中燕”正式更名为“通策医疗”,中国首家医疗服务上市公司、国内口腔连锁龙头从此诞生。

2009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爱尔眼科,也成功登陆创业板。如今,更是凭借出色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外延式扩张战略,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眼科连锁医疗集团。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