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如何推动医疗AI行业再进化?业内大咖为你详解幕后逻辑

动脉网
关注

从90年的规划算起,中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路径已经走了30年。当时间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铁公桥”带来的GDP增长已略显疲态,重复建设与基建边际成本上扬不仅阻碍了资源的有效流动,甚至有可能催发泡沫,恶化经济下行时期的产业风险。基于此,中央抛出“新基建”一词,试图引导陈旧的制造业向高端转变。

但产业的变革终归缓慢,很难有城市愿意率先跨出第一个大步,直到COVID-19疫情事件这一催化剂的出现。这时,寓意着高端科技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新基建”成了改变现状的一根稻草。

背后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其一为自动化等创新技术的缺失导致的低生产效率,必须加速进行工业变革;其二则是全球范围内,肉眼可见的经济下行。

那么,为什么“新基建”可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追其究竟,我们现已可以预见下个时代的技术发展逻辑,发展5G、AI、IoT等技术是加速筑造智慧城市、智慧工业、智慧医疗的必经之路,用美国工业机器学习初创企业Instrumental创始人的一句话可以描述第一个逻辑:“疫情让我们意识到自动化的必要性,在电子制作方面,市场推动我们在未来的18个月内完成五年的创新。”

其次是政策推动,2020年5月7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文件梳理排摸了新基建下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总投资预计高达2700亿元。届时,上海已成为全球首个出台新基建具体规划的城市。

浪潮之下,医疗无疑是这波建设之中关注的重点领域,建设变革中提到的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均是近年来科技医疗发展重点。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正与5G、大数据不断结合,协同远程医疗拓宽基层医疗诊断能力、辅助大数据挖掘寻找隐藏的奥秘……

如今政策、战略准备已就绪,医疗人工智能企业站在了发展的三叉路口前。

新基建下,究竟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

运用人工智能帮助医生进行辅助诊断如今已不是新鲜事,诸如依图医疗等医疗AI企业早已

将相关应用置于上百家三甲医院之中,或是基层医疗之上。但这并非新基建的常态。

用依图医疗副总裁方骢的话来讲,新基建新在跨技术边界的技术融合与点状应用的闭环连接。

以影像学AI为例,如果仅是单单制造一个影像识别的独立应用,它只能活在实验室里。而为了打破空间上的限制,AI可以同5G联合,将诊断功能下放到有通讯条件的基层地区;为了打破流程上的限制,AI可以与大数据联合,开发单器官全病种的应用。跨边界以涌现新能力。

点状应用闭环连接则是一种超越现阶段人工智能布局的状态,横向来看,这需要将就诊全流程结合,将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相结合;纵向来看,单一疾病可能在多个器官中表现出征象,需要系统性地看待患者病情。

虽未有成品,但两个方向的研究均在进行。

以依图医疗开发的脑卒中急诊及康复智能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结合了5G的优势和依图医疗的全栈式产品矩阵——将5G通讯应用在120云平台实现AI云智能问诊,以确定脑卒中可能。

覆盖患者就诊全流程,首先合理配置120急诊的卒中专用出诊车接诊,接诊后结合卒中地图筛选合适收治医院,可在救护车上实现院前诊断及院前CT检查并将数据同步至目标医院卒中中心;卒中中心可以利用AI秒级判读CT影像以确定后续临床处理方案,救护车通过5G智能规划交通路径并快速送往目标医院,实现远程会诊,并在救护车上开始必要的病人家属宣教;出院后基于人体关键点识别技术,可实现院外康复降低病人负担。

与5G技术的融合也被依图应用于在癌症早筛领域。由于阅片医师匮乏等多方面因素、基层医院在阅片效率、精度、一致性与城市地区均有差距,但受限于网络传输能力,基层医疗机构产生的放射影像无法及时传输至区域阅片中心或第三方阅片中心,远程阅片应用一直受到较大限制。而5G通讯技术具备高带宽、低延时、高可靠等诸多特点,依据海量、低延时的信息传输能力,以往局限于院内分享的影像信息将有望实现实时传输,并实现实时诊断,并具备实时远程诊疗的潜力。

“不过,这些应用对于基层建设仍存在高要求,”方骢表示,“如今AI技术的实际应用仍然在解决点状需求,只有加快速度把基础层搭好,才能构建出更有效的高层应用。”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