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和体检机构的需求无法达到一致,体检机构的“销售为王”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
2、没有能够胜任的医生完成评估工作。做过体检的人都知道,体检就是一个流水线工作,抽血、做B超、耳鼻喉、心电图、查牙齿,走到一个一个诊室,让医生轮流看看各个部位。医生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轮流检查每一个病人。这些医生都能够准确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或者能够胜任各项复杂的检查吗?
“螳螂财经”采访了一位来自三甲医院的刘医生。刘医生委婉地提到,如果体检者喉咙痛,想要在体检中心做一个咽喉镜,其实体检中心的五官科也有,但是这个项目他们平时做得不多,医生肯定配的也不多。
至于更为复杂的防癌检查,需要更高级别的细胞学分析知识,而这方面的人才在整个中国医学界都是缺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教授乔友林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过,“我们没有很好的细胞学队伍,液基细胞学设备和技术再好,根本没有合格的细胞学医生阅片(还是没用)。”
如果说正规的医院这类医生都不够,那么体检机构就更不够了。这也是为什么各种护士冒充医生的情况屡见报端的原因。
三、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们的未来在哪里?
要明确体检机构的未来,最终还是要回到体检机构的定位,什么样的检查是体检必备的呢?
就这个问题,三甲医院的刘医生认为,体检时,最重要的还是常规体检。像常规抽血、肝肾功能和B超等常规体检项目能够对身体某些功能异常给出预警。如果体检时发现有问题,体检者需要再去专业的医院做详细的检查。
也就是说,体检机构更多的是做一个初级筛选的工作,有问题,还是得找医院。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只是做常规检查,体检机构怎么维持得了偌大的机构呢?要让体检机构改变目前“低价赚流量、高价赚利润、流量带利润”的模式,难之又难。
对体检机构来说,说到底体检只是一门“生意”,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不是医疗行为。
事实上,我们是无法从美年健康的财报中找到医疗人员的组成情况,多少教授,多少医生,多少护士。
所以回归公立医院的体检机构,成为了不少人的无奈选择。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似乎天生带有权威感,很多人愿意选择。但是三甲医院人多、不存在“服务”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单位定点某三甲医院体检的王芳告诉“螳螂财经”:“(体检时)人特别多,我排B超排了快一个小时,医生们也不愿意多说什么,只是催我们快一点快一点。”
另一家大型企业的HR在接受“螳螂财经”采访时表示,每年选择体检机构很烦恼。之前的一家三甲医院的附属体检机构已经和公司合作了三年,但是由于机器设备数量不足,就算公司已经采取按部门分流体检,但每次排队都还是要排很久,引发了员工的很大怨言。因此,HR尝试联系了一家知名度较大的民营体检机构。“员工抱怨更大”,该HR表示。因为员工发现在做牙齿检查时,医生会推荐牙齿治疗套餐,并发放卡片。这样明晃晃的广告推销行为让员工质疑该体检机构的专业度。“第二年我们又换回三甲了,还是挤,还是要排队,但是没办法,只能忍着。”
投资机构对民营体检机构的未来并不看好。据财新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美年健康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和高级无抵押评级从“BB+”下调至“BB”,展望稳定。惠誉同时将票息率7.75%、2021年到期的2亿美元高级无抵押票据的评级从’BB+’下调至’BB’。另一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也在同一天将美年健康的公司家族评级从Ba2下调至Ba3。同时也将上述美元债的评级从Ba2下调至Ba3,将美年健康及其下属境外全资子公司Mei Nian Investment Limited(美元债发行人)的评级展望评级展望由“观察”调整为“负面”。
同为上市公司的另一家民营体检机构瑞慈医疗(01526.HK)虽无评级信息,其2019年现金流为-1.72亿,其中投资活动现金流为-3.36亿。
不管是美年还是瑞慈,都显示同一个问题:高杠杆带来的虚假繁荣能够持续多久呢?疯狂扩张之下,美年健康靠什么来还债呢?
二级市场的反应同样不乐观,美年健康的股价一直下跌。
瑞慈医疗的股价走势也几乎一模一样,跌跌不休。
什么时候,体检机构能够不再奉消费者表面是“上帝”,实则是“韭菜”,或许体检市场的未来才能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