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雨医生出来后,王锴就一直在考虑到底要做些什么?“广阔的医疗市场中,不同的疾病领域间有着巨大鸿沟,如同跨行业一般。作为新生的小团队,从一开始,我们就坚定的选择了切入垂直病种。”
“当时我身边发生了好几例亲友因为突发心梗而离去的病例。”王锴叹了口气,“心梗、猝死事件虽然经常被媒体报道并引发社会关注,但是我在医疗行业从业12年,深知媒体所关注的个例背后,是更广大的发病后存活下来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整个家庭因残疾而受到的长期伤害。”
因此王锴团队,将业务的重心,放在了满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需求上。“我们首要考虑的是,怎么让更多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后有尊严、高质量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对标2000亿美元市场下,中国心脑血管康复路在何方?
心脑血管疾病的数据(资料来源:企业提供)
经过70年的发展,急性心梗的死亡率已从45%降至10%;脑卒中当天死亡率降为7.8%,超过90%的患者活了下来。但卒中患者中,70%-80%的人将因为后遗症偏瘫、语言和吞咽功能的丧失而失去自理能力。
“存活但失去自理能力的卒中患者人数高达千万。”王锴告诉记者,“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以日本为例,日本65岁以上卒中患者群体中,近50%恢复正常生活;小于65岁的患者群体中,恢复正常生活的人数则大于60%。
“而在中国,卒中患者一周内接受康复治疗的比例仅为11.5%,而50%的患者患病后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康复治疗。”王锴解释道,“在得了中风以后,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医生推荐一个康复机构。但目前多数康复机构要排床,且大多数患者都距家较远。鉴于等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他们最终会选择回家自行康复或什么都不做。”
在此背景下,王锴创立了北京遇健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健未来”),致力于在家中帮助心脑血管患者进行康复。
以内容、课程为核心,切入康复市场
其实针对心脑血管病领域的康复,有两个核心要素,第一是要借助大医院和专家,第二是康复领域的产品化。
在医院和专家方面,遇健未来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取得了合作,“宣武医院在脑血管领域有深厚的积淀,患者也非常多。我们想着就先以宣武为试点。”王锴说。
在康复领域产品化方面,遇健未来选择了硬件+服务的方式,创立了家庭智能康复平台核桃健康,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力,连接医生、设备及患者。
遇健未来服务模式(资料来源:企业提供)
以平台为链接,以内容为核心,以专家团队为支持,全面切入心脑血管康复领域,这是遇健未来的主要战略。内容方面,遇健未来制作了一整套体系化的内容及课程。就如同KEEP给小白、初级、中级等健身者提供差别化内容类似,遇健未来针对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做了详细的阶段区分,如半边手僵硬、嘴歪眼斜、一条腿僵硬等,为其提供详细的康复指导、用餐指导、心理支持及注意事项等。
平台自2018年4月份正式运营以来,截至目前积累了近3000用户。遇健未来又进一步做了用户画像:45到65岁的中风患者。
依托云端数据化能力,对产品进行迭代
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家庭康复设备,除了软件平台,遇健未来借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院长吉训明教授团队的专利科研产品——宣医通便携康复仪为患者提供康复设备。该康复仪面向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具有预防、治疗和康复(防复发)作用;面向高原旅游人群,具有提前预防高原反应作用;此外,也能够改善睡眠。
在心脑血管领域,宣医通便携康复仪采用缺血预适应的内源性物理疗法,通过仪器对双侧上肢等非重要脏器或组织进行反复、间断、规律的缺血缺氧刺激,激发和诱导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从而增强心脏和大脑等远隔重要脏器对缺血缺氧损伤的耐受能力,预防重要脏器可能发生的致命性缺血缺氧事件。
王锴进一步表示,在使用宣医通便携康复仪的过程中,发现其还具备发展空间,但由于院内的云端数据化能力不足,很难进行迭代升级。而遇健未来通过聚集心脑血管积累众多资源,且与相关药企和华为等大型企业,已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可运用其云端数据化能力,对产品进行迭代,提供更多的功能及延展的设备。
下一步规划方面,遇健未来正在研发小程序,及对硬件进行升级。采用2B+2C的模式双轮驱动,进一步赋能康养机构。
据了解,遇健未来当前正在进行融资,用于提升技术能力,及搭建销售队伍。
文 | 蔡傲雪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