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乳腺癌早筛研究功劳被海德堡大学抹杀,两年后事情真相披露

动脉网
关注

医学技术的进步,来自于科学家在背后的辛勤付出。无论是药物、检测技术还是治疗方案,从研发到临床,再到最后的商业化应用,离不开科学家、科研机构、投资方等的通力合作。

2019年2月,海德堡医学院官网以及德国《图片报》等多家媒体宣布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发明了一种可以诊断早期乳腺癌的血液检测HeiScreen技术,引起一时的轰动。但是很快HeiScreen技术就在德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项目组也被德国《明镜周刊》和《莱茵内卡报》等调查。于是爆出了一段关于科学家、科研机构和投资方的复杂故事。故事的主角,曾就职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杨蓉西博士进行了采访,从杨蓉西博士的视角,还原了当时的故事。

多方质疑,海德堡大学的HeiScreen项目

2019年2月21日,海德堡大学公布了HeiScreen乳腺癌筛查项目,由海德堡大学的Sarah Schott教授和Christof Sohn教授主持。HeiScreen自称是第一个适用于乳腺癌的液体活检技术,通过检测15种不同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甲基化标志物和miRNA),对受试者的乳腺癌患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海德堡大学的披露,该项目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完成了一项900人的队列研究,包括500名乳腺癌患者和400名健康女性。目前的结果显示,500名乳腺癌患者的总体敏感度可达75%。

按照正常情况,肿瘤筛查的重大突破,应该成为液体活检行业的大新闻迅速传播。而这一项目背后的海德堡大学,自然会随着新闻的传播而名利双收。海德堡大学甚至还与其他投资方共同注册成立了一家名为HeiScreen GmbH的公司,专门负责该项目的市场推广。

图:莱茵内卡报发布的部分相关文章

《莱茵内卡报》也在2019年2月报道了这一项目,因为《莱茵内卡报》位于海德堡,出于地利的优势,记者对这一项目进行了持续的跟踪。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莱茵内卡报》与相关行业人士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海德堡大学公布的HeiScreen项目并没有相关的科研论文发表。缺乏同行评审的临床项目,多数专业人士都难以认同。海德堡大学对此的解释是,由于相关研究和专利申请都还未完成,所以暂未公开发表HeiScreen的研究成果。然而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让学术界信服。在外界的多重压力下,海德堡大学随后发表了致歉声明,对此次公关活动致歉。

《莱茵内卡报》在此期间对相关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和调查,并接连发布了《有争议的乳腺癌检测公关:大学医院道歉》、《对海德堡大学医院的批评并没有停止》、《海德堡大学医院在对公众隐瞒什么?》等批评文章。在不断挖掘的过程中,更多真相浮出水面。3月26日,《莱茵内卡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血液测试发明者完全感觉被出局了》的文章。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了海德堡大学之前一个名为“MammaScreen”的项目。该项目与如今的HeiScreen项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媒体的挖掘下,海德堡大学与杨蓉西博士的一段纠纷逐渐揭开面纱。

名噪一时,杨蓉西博士与MammaScreen

杨蓉西博士自2006年起就来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求学,先后获得了细胞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德国求学期间,杨蓉西博士的母亲被检查出了乳腺癌。虽然经过治疗后亲人平安无事,但是经历至亲受难的杨蓉西博士更加坚定了投身于肿瘤生物学行业的决心。

2010年,博士毕业的杨蓉西继续留在了海德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在博士后研究期间,杨蓉西博士专注于乳腺癌液体活检的相关研究,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海德堡大学敏锐的嗅到了杨蓉西博士研究成果的临床价值,随即设立了MammaScreen课题组,由杨蓉西博士担任独立PI,开展相关研究的临床转化工作。

MammaScreen团队:Ruth Merkle博士、杨蓉西博士、Hamid Emminger博士和Patrick R. Merz博士(从左到右)

项目组在2015年一经成立,便迅速的获得了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86.6万欧元的高科技创业扶持基金。这也是该基金第一次授予中国学者。MammaScreen因此开始在德国创业圈展露头角,国内外多家媒体也都相继报道这一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创业基金的帮助下,MammaScreen项目组在继续推进研究的同时开始着手项目的产业化。在接下来的2016年,MammaScreen的知名度持续上升,并获得了ETI健康峰会“生物技术类”相关奖项和Claudia von Schilling基金会的“乳腺癌研究青年人才奖”。2016年底,MammaScreen项目披露的检测准确率已经可达95%。这一准确率远远超过了乳腺X光检查。

图:MammaScreen项目在2016年底的相关报道

一路走来顺风顺水的MammaScreen本应继续转化和产品化进程,进而走入临床,为更多女性服务。然而,在2016年底风头正盛的MammaScreen却在2017年迅速销声匿迹。项目组成员逐个离开团队。作为MammaScreen项目组负责人的杨蓉西博士更是在2017年中旬从海德堡大学辞职,目前已经归国创业。在HeiScreen遭多方质疑,相关事件逐步发酵的情况下,杨蓉西博士向我们坦露了整个事件的始末。

祸起萧墙,MammaScreen和HeiScreen的前世今生

根据杨蓉西博士的描述,MammaScreen项目组最初的设想就是希望MammaScreen能够在中国和德国同步发展,于是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就接洽了国内的相关投资机构。与国内机构之间的谈判过程很顺利,注资金额和股权分配也都已经基本谈妥,然而项目进程却卡在了与海德堡大学医学院专利技术转化部门的谈判上。由于杨蓉西博士是在海德堡大学完成的研究,所以相关的成果属于职务发明,进行商业化必须通过海德堡大学的授权。

“那时候本来谈判都已经快要靠拢了,但是他们在最后一次谈判时突然以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宣布谈判破裂,之后就开了个天价,价格高到接近市场价格的十倍。这种价格我们肯定是不可能接受的,项目自然也就做不下去了。”杨蓉西博士这样描述当时谈判破裂的情况。据杨蓉西博士说,海德堡大学的医学院专利管理部门一开始便表现强势,要求新公司股份的10%以上。而在进一步的谈判当中,这一数字持续上升,最终超过20%,甚至达到30%。当时杨蓉西博士甚至找到了罗氏诊断的全球副总裁全职加盟这个项目。然而为这个项目做出的一切努力,却在谈判破裂后迅速崩塌。

谈判破裂后,项目情况急转直下:“谈判破裂之后他们就说要解除我MammaScreen项目负责人的头衔,然后用种种手段逼我辞职,比如禁用我的员工卡来阻止我进入实验室,每天要向院长汇报我的工作时间和午休时间等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对我们整个团队的人施压。到2017年的5月份,我团队的其他人就已经全部辞职了,然后我是在2017年6月辞了职,2017年底回到国内。”

图:杨蓉西博士收到的邮件截图

杨蓉西博士向我们提供的邮件截图,来自海德堡大学医学院法律部门的负责人Markus Jones,他同时也是医学院专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之一。邮件中表示杨蓉西博士MammaScreen项目负责人的头衔已经被撤销,然而并没有解释原因。同时在邮件中Markus Jones还给了杨蓉西博士三个选择,暗含之意就是希望杨蓉西博士主动辞职。

我们暂时未能联系到海德堡大学进行采访,不好妄加揣测海德堡大学的真实想法。以上所诉虽然是杨蓉西博士的一面之词,但是这部分内容也在《莱茵内卡报》上由德国的记者调研后进行了描述。随后《莱茵内卡报》又发表了一篇名为《海德堡大学医院是否违法?》的文章,直指专利问题。文中提到了对专利共同发明人杨蓉西博士和Barbara Burwinkel的采访,她们表示没有收到她们作为专利发明人的收益,甚至没有得到海德堡大学的通知。而面对这些指控,海德堡大学的回应却一直闪烁其词。

事实上,当我们比较HeiScreen与MammaScreen已披露的相关内容,有很多蛛丝马迹体现出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个项目都在海德堡大学成立,同样针对乳腺癌,检测目标同样是同样的标志物类型。就连杨蓉西博士之前接洽的国内投资方也继续投资了HeiScreen项目。MammaScreen建立在杨蓉西博士2010-2015年博士后研究期间的相关成果。而HeiScreen项目虽然没有具体说明相关的基础研究论文,但是Christof Soh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关研究从2011年开始逐步发表,这也与杨蓉西博士的研究成果发表时间不谋而合。

两个项目主体内容如此巧合,但是此外还存在微妙的差异。MammaScreen项目的相关人员均未参与到HeiScreen项目当中,如今领导HeiScreen项目的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团队。在新团队的带领下,HeiScreen的检测效果没能达到MammaScreen曾达到的95%准确率。对于检测成果上的差异,杨蓉西博士这样说:“我们的原始团队都没有参加他们的新项目。因此他们的项目推进肯定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归国创业,继续推动产业转化

虽然经历了与海德堡大学之间的种种不愉快,但是杨蓉西博士相信自己研究成果的临床价值。于是杨蓉西博士在归国之后选择了自主创业,重新开始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

2018年三月,杨蓉西博士注册成立了腾辰生物。紧接着在2018年5月就获得了联想之星的投资。腾辰生物仍然建立在杨蓉西博士以往的研究成果之上,从头开始进行肿瘤液体活检产品的开发工作。对于专利问题,杨蓉西博士表示,新公司与海德堡大学方面不会有专利方面的冲突:“我们最核心的技术在于分子标记物的原始研发,所以以后的产品和德国方面不会有知识产权上的冲突。”杨蓉西博士这样告诉我们。

目前腾辰生物已经完成了实验室的搭建,并和国内的多家标杆医院建立了临床合作关系,辐射范围遍及北京、上海、四川、江苏等多个省市。在肺癌检测方面,腾辰生物已经基本完成了早期的数据积累和研发,下一步即将开始的就是小试和中试产品研发过程。杨蓉西博士表示,腾辰生物采用了新的技术方法,将来的产品很容易进行成本控制。

对于产品面市,杨蓉西博士表示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做的产品要申请IVD Ⅲ类证,整体的产品审批过程确实会比较慢。但是好的产品的确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进行打磨。这可能也是国内外的差距之一。国外的投资机构会很有耐心。如果在国外,4-5年的上市周期其实并不算长。”

纠纷之后,只有患者承担后果

依照惯例,学校专利管理部门的入股比例一般不超过5%,并且股份于授权费之间只能选择一项。在美国,作为职务发明专利使用费用,美国学术机构仅可以拥有公司2%-5%的股权,即使是已经非常成熟的项目,马上就可以有产品进入市场,最高也不会超过15%。海德堡大学在此事上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大学应得利益的范畴。

我们也曾接触过很多学者创业的案例,但是多数创业者都对国内院校的产业转化政策赞赏有佳。据我们所知,国内的多数院校都比较支持学院教授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动进一步的产业转化,让科研成果能够更快的走入临床。在专利的转让和授权方面,只要经过正规的转让流程,一般都会比较顺利。

我们愿意相信海德堡大学与杨蓉西博士之间的纠纷只是个例。但是如果真如杨蓉西博士所言,那么从2015年MammaScreen项目开启到2018年杨蓉西博士在国内重新开展研究,这中间浪费的三年,只是推迟了一项优秀的肿瘤早筛产品的面世时间。

在这样的纠纷之后,没人从中获益,却只有患者承担损失。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