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可穿戴设备的未来不只是昙花一现!

资本实验室
关注

在过去几年中,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从快速爆发,并吸引全球厂商趋之若鹜;到如今平缓发展,众多厂商黯然离场,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般的炒作周期。

但可穿戴设备市场难道只是看上去很美,或者只是昙花一现?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传感器、物联网、AR、VR等技术的发展,各类可穿戴设备在通信、健康管理、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医疗可穿戴应用仍然是可穿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苹果的进击

在智能手表市场,苹果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自Apple Watch诞生以来,凭借通讯、运动记录、健康管理三大功能一直占据着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

今年9月,苹果公司发布了最新款的Apple Watch,引起了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热议。特别是新款Apple Watch的健康功能,心率监测功能会在消费者心率出现不正常波动时,自动发出警报;同时具有实时心电图绘制功能。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Apple Watch不仅仅受消费者的关注,很多科研人员也在使用Apple Watch进行医学研究。

自2015年以来,苹果推出了ResearchKit和CareKit两个开源平台,帮助科研人员招募临床试验患者,并远程监控患者的健康状况。在自闭症、帕金森症、产后抑郁症等各种疾病的创新研究中,都可以看到Apple Watch的身影。

随着新款Apple Watch的发布,苹果已经获得了FDA的许可,允许其智能手表作为医疗设备使用。

二、医疗可穿戴市场未来可期

据IDC在9月份发布的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226亿部,比2017年的1.154亿部增长6.2%。到2022年,全球总出货量将达到1.904亿部,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1.6%。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在各类设备中,智能手表一直是可穿戴设备的领头羊。未来五年,智能手表仍然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智能手表占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份额将从2018年的59.1%,增长到2022年的63.6%。

从IDC的预测中,也可以看出智能手表对智能手环的替代影响非常明显。此外,根据该预测,在未来几年中,我们还能看到智能服装、智能耳机设备在整个可穿戴市场中成为新的增长点。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可穿戴设备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乐意与相关医疗机构分享个人数据。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可穿戴医疗设备迎来真正的快速增长期。

据爱立信2017年对全球智能手机用户的一项调研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可穿戴设备可以让人们管理自己的健康;58%的受访者愿意使用具有反馈和警报功能的可穿戴设备进行个性化护理;60%的受访者认为可穿戴设备将带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据埃森哲的调研显示,90%的消费者愿意与医生分享可穿戴设备或APP的个人数据;63%的消费者愿意与健康保险公司分享数据。这也意味着医院和保险机构对消费者的健康管理将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轻松。

另据Tractica预测,全球可穿戴医疗保健的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9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78亿美元。

三、未来无处不在的医疗可穿戴设备

目前,医疗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健身追踪和心率监测,各种新型设备正在医院和家庭中努力改善患者的健康和自我护理方式。

从头到脚,从内到外,我们全身到处都可以是各种医疗可穿戴设备的用武之处。未来,从虚拟现实技术到疏通血管堵塞的机器人,在各种可穿戴医疗保健设备的帮助下,我们的生活与就医将更加轻松。

1.减压头带

加拿大可穿戴设备研发商Interaxon成立于2007年,公司研发的脑波控制头带Muse将冥想放松机制与可穿戴技术相结合,通过监测并分析用户的脑电波信号,让用户了解自己的大脑状况,通过几分钟的大脑训练,可减少用户的压力和焦虑,提高专注度和集中力。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目前,公司正在开发最新的Muse虚拟现实设备,并推动产品的进一步升级。

2.大脑疾病治疗

虚拟现实眼镜目前在医疗领域具有多种应用场景,可以分散患者疼痛,减少压力和焦虑,还可用于大脑与运动损伤的治疗。此外,还可以用于治疗各类型恐惧症。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美国数字医疗公司Pear Therapeutics通过实验性的VR治疗方法,配合药物一起使用,减少了患者的心理创伤。实验结果还显示,使用VR治疗的患者的PTSD评分比传统的标准治疗方式有“显著改善”。

3.动脉清理机器人

今年年初,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开发了一种微型机器人,有望彻底改变微创医疗。这种只有4mm长的机器人可以完成跳跃、爬行、滚动等动作。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预计这款机器人未来可用于药物输送,抵达人体内特殊区域,或清理堵塞的动脉。

4.血压监测仪

今年1月份,全球著名医疗设备制造商欧姆龙推出了一款可以测量血压和心率的医疗级智能手表HeartGuide。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该智能手表采用可充气式表带,可以准确测量血压,还具备计步、睡眠监测和心率测量的功能。相关数据可以同步到智能手机中,并可以直接与医疗部门共享。

在用户睡觉时,一旦发现用户有高血压或者中风的风险,智能手表会通过手腕加压和手机提醒的方式来发出警告。

5.贴片式智能温度计

美国电子元件设计公司Blue Spark Technologies推出了贴片式智能温度计TempTraq,可以持续感知、记录孩子的体温变化,并向父母实时发出警示信息。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TempTraq使用了超薄的柔性电池,可以连续使用24小时,用户可以通过相配套的APP,在智能手机上实时监测体温的变化。

6.心率检查

苹果公司发布的最新款Apple Watch具有检测心房纤颤的能力,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异常心律,也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为了计算心跳和心率,苹果手表的传感器使用绿色LED灯,每秒钟闪烁数百次,光敏光电二极管可以检测流经手腕的血液量。该传感器独特的光学设计从腕部的四个不同的点收集信号,与软件算法相结合,将心率与其他噪音区隔开。

7.UV传感器

今年年初,欧莱雅推出微型紫外线检测仪UV Sense,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检测紫外线指数。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UV Sense的直径9毫米,厚度2毫米,可以粘在指甲、太阳镜、帽子等暴露在阳光下的地方。该传感器无需电池,可以存储长达3个月的紫外线数据。

使用配套的手机App,用户可以通过NFC从UV Sense中随时提取UVA和UVB的强度信息,App在需要时,也可以提醒用户,给出防晒建议。

8.智能纹身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方法,使用智能纹身墨水将健康传感器嵌入人体皮肤,墨水与人体间质液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通过改变颜色来有效反应当前身体健康状态。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如绿色墨水颜色变深时,提醒用户注意脱水;当绿色墨水变成棕色时,意味着体内葡萄糖水平升高,可以向糖尿病患者示警。

而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研究出一种将超薄的柔性电子传感器嵌入临时纹身的方法,以监测心脏、大脑和肌肉产生的电信号,从而监测身体状况。

9.智能隐形眼镜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每日时刻监控血糖非常麻烦。科学家们正在使用智能隐形眼镜,利用泪水测量体内的葡萄糖水平,而无需针刺验血检测。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早在2014年,谷歌就提出了隐形眼镜研究项目。今年年初,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UNIST)与成均馆大学研究团队设计出一款可以检测血糖的隐形眼镜,并且已经通过了活兔实验。在实验中,隐形眼镜可以记录兔子眼中的葡萄糖值变化。

10.可穿戴心电图监控器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心电监测也变得越来越方便。2015年,Qardio公司推出了无线心电监测设备QardioCore,无需传统心电图监测的导线和粘性贴片。只需将该胸带围绕胸部卡住即可。用户通过手机就可以查看心电图、心率等指标。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而今年最新发布的Apple Watch也具有心电图监测的功能,也进一步推动了消费者对心电监测的认知和应用。

11.智能胰岛素贴片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传统的血糖检测与胰岛素注射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2015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智能胰岛素贴片,可以检测血糖水平,并在需要时,自动释放适当剂量的药物。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这种贴片覆盖有一百多个微针,里面包含着胰岛素和葡萄糖传感酶存储单元。贴在皮肤上后,微针会穿透皮肤表面,当体内血糖水平太高时,会快速释放药物,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12.可植入可穿戴设备

还有一些医疗科技公司正在尝试研发可吞食或可植入的可穿戴设备进行疾病检测与治疗。

美国数字医药公司Proteus Discover就推出了可以吞服的智能芯片药丸,药丸进入胃部后,传感器会发射信号,配合皮肤上的智能贴片,可以在智能手机上观测到心率、呼吸、活动、睡眠等生理状况数据。


低潮过后,未来医疗可穿戴市场将如何发展?


美国生物医疗科技公司Intarcia Therapeutics推出了一种长效的微型药泵,将火柴大小的微型药泵植入皮肤后,可实现自动给药,一年只需更换1-2次,大大减少每天服药的负担。

该技术已经在II型糖尿病的长效控制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并可以用来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