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改”招招见血,吃医保家底的时代过去了

亿欧网 中字

我们不难预见这两批政策之后外资和本土药企会出现剧烈分化:非专利产品质量和价格都趋于一致,最后由十几到几十家擅长平衡成本和质量的药企瓜分仿制药市场,成为由医保买单基层和慢病市场的用药主导,由医保局进行“带量采购,医生按通用名处方”。这些药企赚个20%~30%的毛利,因为订单巨大而且不再有医院团队或者代理商的推广费用,企业还有不错的生产动力。

另外一块更有看点的是专利创新药,本土和外资药企靠产品竞争,医保根据国家药品谈判部分买单,专业的学术营销方式成为主流,高风险的新药研发也给企业带来80%~95%的毛利。至于这中间的产品,比如品质不佳的仿制药和价格过高的原研药就逐渐退出舞台,还带上了沉迷于它们过去辉煌而无法自拔的员工。

从目前创新药研发情况看,制约新药上市回报的不是市场竞争,而是医保支付能力。在医保基金无法大幅扩容下,新药的销售增量几乎等于非专利药降价和辅助药退出带来的空间。

非专利药降价除了招标办的持续压力,另一个核心手段就是仿制品一致性评价(GQCE)。一致性评价因为生产、试验和支付的复杂性,必将成为医药行业关注、争议和角力的焦点。

在通过评价的仿制药还不多时,医保支付可能还是遵循现在的实际药价同比例报销办法;等明年289个基药品种完成评价,按通用名统一支付价的时代就可能来临。

这个时间正好又叠加上新药成批上市的时段,到时候的医药行业就会面目全非。大家并非没看到这个趋势,只是低估了趋势来临的时间和政策的执行力度。如果药企没有提前2~3年做好产品线和业务模式的全面调整,接下来面临剧变就只能被动应付,单纯裁员或者缩小业务规模了。

不过同行们也不要对职业前景压力太大,医药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医生开药和患者用药都是有刚性的,而且只会升级无法降级。你要做的就是hold住,别在行业再次爆发之前被淘汰出局了。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