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真的需要独自“打六年地基”吗?

邻章
关注

文|邻章

传闻良久的小米造车计划终于在30日晚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得到官宣证实。

雷军在发布会上更是表示:小米汽车将是他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这可以说是充满了豪情壮志,但市场对雷军的豪情壮志似乎并不太买账,反应到资本市场,则是31日小米股价至收盘仅仅实现微涨,这与此前百度官宣造车前后,在市场迎来的股价暴涨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市场对小米造车反应相对平淡?

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短期内相信确定性,中长期则更为看重成长预期的资本市场,在小米造车计划中,并没有看到短期内的确定性与较好的长期发展预期。

(1)短期要素:主业未稳且造车关键信息披露稍显不足

从现实来说,小米宣布进入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等于是在智能手机市场与智能汽车市场开始了双向作战。

而从腾讯新闻《潜望》的报道来看,促使小米决定双向作战的重要因素是小米内部判断“华为在短时间内回归主流手机领域的可能性已经比较渺茫”,这使得小米敢于分散财力、人力去研究智能汽车。

但就当前市场智能手机而言,即使市场没有华为,小米也并未在智能手机市场建立起绝对的领先优势,其依旧面临着来自OPPO、vivo这些厂商的激烈市场竞争——这从OPPO在今年1月以22.3%成为中国手机品牌销量冠军,但小米今年一月份在国内市场份额则仅为16.3%位居第三便可见一斑,并且小米在品牌引领力上也并未达到苹果、三星、华为的高度,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为何市场对小米造车反应平淡?

所以在核心业务面临强竞争的现实下,小米选择进入智能汽车市场,其实稍显冒险。

花旗就在研报中指出,“造车远比制造智能手机要复杂得多,供应链也更长,但小米貌似还没有搭建起这样的供应链。而且,造车属于重资产业务,将会消耗大量资源,同时带给公司长期的财政负担,对当前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带来影响。”

而从小米官宣造车的公告来看,虽然我们看到了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预算、运作模式(成立)全资公司、雷军挂帅等关键信息。

但整体而言,资本市场还渴望小米披露更多造车关键信息——诸如在真正涉及到汽车产品实操的落地上,小米打算如何造车(自建工厂还是代工生产)、基于何种平台研发(自研还是借用成熟电动化平台)、产品预期落地时间等信息,但这些信息,小米都未给市场明确答案。

在此,我们可以反观前段时间百度官宣造车时给出的官方公告,在这些关键信息上,其基本给了市场明确答案的——在造车方式上将与吉利集团战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在研发平台上其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纯电动架构——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进行产品研发;在产品落地时间上,则在后续给出了大约三年时间。

这些信息让资本市场对百度造车,有了短期内的确定性。所以小米在公告中未明确给出的这些市场关注点,让市场无法确定究竟是要三年还是五年,小米汽车才能落地。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