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中芯国际还是见缝插针的寻求技术突破的机会。
3月3日,中芯国际发布重磅公告,公司已经和阿斯麦(ASML)重新修订了阿斯麦批量采购协议。
据此,阿斯麦批量采购协议的期限从2020年12月31日延长至2021年12月31日。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签订协议的时间为2月1日,当时正值美国政坛新旧交替之际。
遗憾的是,在这12亿美元的订单合同中似乎依然不包含EUV光刻机。
如果说西方的封锁是一把刺向心脏的矛,那么庞大的国内市场则成了中芯国际坚强的后盾。
中国是全球半导体的第一大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超40%。只要本土企业能够实现技术突破,那么国产订单的替代就顺理成章。
事实上,中芯国际的业绩也主要靠国内市场撑着,财报显示,2017年中芯国际的国内收入占比还只有44.53%,但到了2020年上半年就提升到了64.47%。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看,中芯国际在科创板上市之后并未获得市场的热捧,近期的利好消息也没能吸引大资金的介入,倒不是投资者对于公司存在偏见,而是其估值放眼全球范围内也已经明显偏高。
截止到3月9日,中芯国际的PE(TTM)达到115.63倍,而作为行业龙头的台积电也才只有32倍左右。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截止到3月9日)
中芯国际的遭遇是中国芯片产业命运的一个缩影,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建立在技术壁垒上的产业优势而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但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无芯之痛“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
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回答提问时表示:“卡脖子”的重大攻关项目将按照揭榜挂帅的要求予以推进。
科技层面矛盾的激烈对抗在所难免,但事物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中国进步与突破却从未停止,这一次的芯片之争,我们依然下注中国。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